关注、点赞、转发!更多科技资讯,持续为你带来!
中国科学院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该院金属研究所研发出一款采用聚合物分子的柔性固态电池,具备稳定的电流水平和较高的能量密度。目前这项技术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尚未投入大规模生产。
根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0月7日发布的研究成果,科研团队通过创新性地使用聚合物分子、乙氧基和电化学活性短硫链,成功开发出新型柔性固态电池。该电池材料不仅具有高离子传输能力,还能实现离子传输与存储之间的切换。采用集成聚合物电解质的复合正极,使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86%。
研究团队特别指出,传统固态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固-固界面接触不良,导致离子传输阻力大、效率低下,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而新型柔性电池通过优化界面阻抗,有效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这款聚合物电池展现出卓越的抗弯曲性能。实验数据显示,电池在经历20000次反复弯曲后仍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不仅改善了界面阻抗问题,还进一步提高了能量密度。
研究成果已获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刊发。作为中国最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在能源领域的研究成果备受业界关注。
尽管技术突破显著,但中国科学院代表强调,这款柔性电池目前仍属于基础研究范畴,距离规模化生产尚需时日。与此同时,中国多家企业正在积极推进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2025年9月,孚能科技宣布进入固态电池试生产和交付阶段,正在建设0.2GWh硫化物固态电池试验线。同年7月,奇瑞汽车支持的安徽安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其首批固态电池工程样品已在中国下线。
固态电池被视为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因其在提供更高电池容量的同时,能够彻底消除电解液泄漏风险。然而在开发过程中,电池制造商仍面临诸多安全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上的纯电动汽车仅采用液态和半固态电池。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固态电池有望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正在加速这一进程的推进。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作为权威科研机构,其下属多个机构已孵化出联想等知名企业。此次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未来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