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时,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妈妈,我怕。”这四个字,轻得像一片落叶,却常常重重地落在父母心上。孩子说这句话时,可能是因为天黑不敢一个人上厕所,可能

“妈妈,我怕。”

这四个字,轻得像一片落叶,却常常重重地落在父母心上。孩子说这句话时,可能是因为天黑不敢一个人上厕所,可能是因为新幼儿园里没有熟悉的脸,也可能是因为打雷时窗外轰隆作响。无论害怕的原因在大人眼里多么“微不足道”,对孩子而言,那一刻的情绪都是真实而强烈的。

这时候,父母的第一句话,决定了孩子是学会面对恐惧,还是压抑情绪、否定自己。

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这有什么好怕的?”“别胆小,男孩子不能哭!”“你看别的小朋友都不怕,你怎么这么不勇敢?”这些话一出口,孩子原本张开的情绪出口瞬间被堵住。他意识到:我的害怕是错的,我不该这样。于是,他开始学会隐藏恐惧,用“我不怕”来讨好父母,哪怕心里抖成一片。

可恐惧不会因为被否定就消失,它只会被压抑、变形,变成更深的焦虑或回避。长大后,他可能依然不敢表达脆弱,不敢求助,甚至在压力面前崩溃时,都不知道自己从何时起,就学会了独自硬扛。

真正有效的回应,不是急于消除恐惧,而是先接住情绪。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时,父母的第一句话应该是:“嗯,妈妈知道你害怕了。”

简单的一句回应,却有巨大的力量。它告诉孩子:你的情绪是被允许的,你不用一个人承受。这种被接纳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安抚。

比如,孩子晚上不敢关灯睡觉,说“我怕黑”。父母如果说:“黑有什么可怕的?都是你瞎想的。”孩子只能咬着被角,睁眼到天亮。但如果说:“妈妈知道,关了灯你看不见,会觉得有东西在角落,是有点吓人。”孩子会立刻感到被理解,紧绷的身体也会慢慢放松下来。

接下来,父母可以陪他一起面对。不是替他解决问题,而是和他一起想办法。“你想不想试试留一盏小夜灯?”“要不要把小熊放在床头,让它陪你?”“或者,妈妈陪你数一百下再关灯?”这些不是妥协,而是给孩子一个过渡的空间,让他在安全的陪伴下,一点点建立对抗恐惧的信心。

再比如,孩子第一次参加兴趣班,躲在门口不肯进去,小声说:“妈妈,我怕。”这时候,拉着他就往里拽,或者笑着说“没事的,别害羞”,只会让他更紧张。而蹲下来,轻声说:“嗯,妈妈知道,这里都是陌生人,你有点紧张,是吗?”孩子点点头,眼泪可能就下来了。但哭出来,反而是情绪的释放。

这时,父母可以继续说:“妈妈第一次去新地方也会紧张。要不,我们先在门口看别人玩一会儿?等你觉得准备好了,再进去?”孩子感受到的是支持,而不是压力。他知道自己不是“胆小鬼”,只是需要一点时间。

有时候,孩子的“怕”,背后藏着更深层的需求。怕黑,可能是怕孤独;怕新环境,可能是怕不被接纳;怕打针,可能是怕疼,也怕失去控制。父母的第一句话,如果能轻轻推开那扇门,问问“你怕的是什么?”,往往能发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一个被允许害怕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变得勇敢。因为他知道,害怕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他也知道,无论多害怕,都有人会站在他身边,不评判,不催促,只是陪着。

相反,一个从不敢说“我怕”的孩子,长大后可能表面坚强,内心却始终紧绷。他害怕失败,害怕丢脸,害怕让别人失望,因为他从未被允许过“不够勇敢”。

所以,当孩子小声说“妈妈,我怕”时,请先别急着教他勇敢。

先告诉他:“妈妈在,我听见了。”

然后,牵着他的手,一起站在恐惧面前,慢慢来。

真正的勇气,不是从不害怕,而是在害怕的时候,依然有人愿意陪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