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草荒台秋正深,夕阳无语暮鸦沉。
西风木落空山叶,败井泉枯古甃阴。
客去幽庭仍独卧,鹤归寒渚尚孤吟。
羁愁入夜清于水,一点青灯万缕心。
此诗以秋日暮景为引,织就一幅羁旅孤怀的苍茫画卷,字字句句皆浸着清冷秋气与幽微心绪,读来如饮寒涧,凉意沁骨又余韵悠长。
开篇“衰草荒台秋正深,夕阳无语暮鸦沉”便奠下苍凉基调。
衰草连荒台,秋深如海,夕阳悬在天际却似哑了声,只余暮鸦扑棱棱沉入远空——这“沉”字极妙,既写鸦影没入暮色,又暗喻愁绪沉坠心底,一石二鸟。
次句“夕阳无语”更添几分寂寥,仿佛连夕阳都倦于言说,只将余晖漫洒,任暮鸦与秋意共沉。
颔联“西风木落空山叶,败井泉枯古甃阴”续写荒景。
西风卷起,木叶纷落,空山只剩枯枝;败井泉枯,古井砖缝间阴翳更浓。
此联不仅绘景,更暗喻生命凋零与时光流逝——叶落如岁月剥蚀,井枯似生机断绝,
而“古甃阴”三字更添历史厚重感,仿佛这荒凉已绵延千年,令人顿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叹。
颈联“客去幽庭仍独卧,鹤归寒渚尚孤吟”转写人事。
客已远去,幽庭空寂,独卧其间;寒渚之上,鹤归而人未归,唯有孤吟相伴。
此联“独卧”与“孤吟”二词,将孤独感推向极致——非但无人相伴,连鹤归渚、鸟归林的自然之趣,都成了映照自身孤寂的镜子。
而“仍”“尚”二字,更显出这种孤独的持久与无奈,仿佛已成生命常态。
尾联“羁愁入夜清于水,一点青灯万缕心”收束全篇,将愁绪推向高潮。
入夜后,羁旅之愁更显清澈,如冷水浸骨;青灯一点,却映照出万缕心绪——这“清于水”三字,既写夜凉如水,又喻愁思澄澈,而“万缕心”则将无形愁绪化为有形,如丝如缕,缠绕不休。
末句以景结情,青灯与心绪相映,既写实景,又喻心曲,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全诗以景起兴,以情结穴,层层铺染秋日荒景,又层层深入孤怀。
从衰草荒台到青灯孤心,从暮鸦沉空到万缕心绪,景中含情,情中见景,最终在“一点青灯万缕心”中完成情感的升华。
不直言愁,而愁绪已渗透于每一片落叶、每一缕夕阳、每一声孤吟之中,读来如嚼青榄,初觉清苦,细品则余味无穷。
这便是此诗的高妙之处——以最朴素的景物,写最深沉的孤怀,让读者在秋深叶落间,照见自己内心的荒台与青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