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与他的《定风波》

公元1082年,一个春天的日子。湖北黄州的郊外,天色骤变,乌云翻墨,山雨欲来。一位中年男子与友人同行山中,却被这场不期而

公元1082年,一个春天的日子。湖北黄州的郊外,天色骤变,乌云翻墨,山雨欲来。一位中年男子与友人同行山中,却被这场不期而至的雨打了个措手同行者皆狼狈奔走,唯独他依旧徐步前行,任凭雨水打湿衣衫。

这个看似落魄的行者,正是苏轼。此时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三有余。从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到挂个虚职的团练副使,从繁华京城到偏僻小城,这种落差足以让任何人意志消沉。但苏轼终究是苏轼,他在黄州的山水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在生活的困顿中修炼出了超然的境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点穿过林叶,噼啪作响,常人难免心慌意乱,急于寻地避雨。苏轼却劝人"莫听",不是真的听不见,而是不让外界的纷扰动摇内心的安宁。他非但不急,反而吟咏长啸,缓步前行,这是何等的从容与豁达?

这两句词,写的是雨中行路,道的却是人生哲学。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人生的"穿林打叶声"——那些突如其来的打击与困境。苏轼告诉我们,面对这些,不必惊慌失措,而应保持内心的平静,甚至可以在困境中唱起歌来,继续前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手持竹杖,脚穿草鞋,本是因为贬谪生活的清贫所致,苏轼却觉得"轻胜马",比骑马还要轻快。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不是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而是真正超越了物质条件的局限,获得了精神的自由。

最妙的是那句"谁怕?"。这两个字问得突兀,问得豪迈,问得荡气回肠。他是在问雨吗?是在问命运吗?抑或是在问那些曾经打压他的人?无论问的是谁,这两个字都掷地有声地宣告:我苏轼,不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一件蓑衣,在烟雨中度过此生,任凭它去吧。这是全词的词眼,也是苏轼人生态度的凝练表达。人生在世,不过是一件蓑衣抵挡风雨的旅程,既然如此,何必太过在意风雨的大小?何必太过计较路途的顺逆?

雨过天晴,春风吹醒酒意。"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得极其细腻传神。料峭的春风带着寒意,吹醒了酒意,让人感到些许寒冷。但就在此时,山头的夕阳迎面而来,送来温暖。这一冷一暖之间,蕴含着人生的辩证法:困境中总有希望,寒冷后必有温暖。

词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处,归去吧,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好。这已经不是天气,而是人生的境界了。风雨与晴天,在悟道者眼中,已无区别。得与失、顺与逆、荣与辱,都是生命的常态,不必过于欣喜,也不必过于悲伤。

这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让人想起禅宗的"平常心是道"。苏轼在黄州期间,确实深研佛老,与僧道交往甚密。但他并没有真正出世,而是在出入之间找到了平衡。他一边参禅悟道,一边研究烹饪,发明了东坡肉;一边吟诗作赋,一边带领家人开垦东坡,自给自足。

苏轼的伟大,不在于他从未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站起来,且站得更加从容、更加超然。《定风波》写的是一场雨,却也是苏轼经历人生风雨后的心灵独白。

千年后的我们,读这首词依然会感动。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人生的风雨,都会有过狼狈奔走的时刻。苏轼用他的词告诉我们:雨总会停,天总会晴,最重要的是保持那颗"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之心。

现代人的生活,似乎比苏轼时代更加忙碌,更加焦虑。我们害怕错过,害怕失去,害怕不如他人。于是我们在人生的风雨中仓皇奔走,忘记了也可以吟啸徐行,也可以竹杖芒鞋轻胜马。

或许我们需要时不时地读读苏轼,想想那场千年之前的雨,那个在雨中漫步的歌者。他提醒我们:生命的质量不在于躲避了多少风雨,而在于以怎样的姿态行走在风雨中。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的豁达,也是给每一个在人生路上跋涉之人的启示:带着一颗无畏的心,坦然面对一切晴雨,从容走过自己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