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忠义魂·巴渝情 ——川剧《巴蔓子将军》的历史重构与当代启示

作者:沈立(四川传媒学院)鼓乐乍起,雾气氤氲。一群士兵簇拥着将军随乐起舞,以戏言志,邂逅神秘巴国。川剧大幕戏《巴蔓子将军

作者:沈立(四川传媒学院)

鼓乐乍起,雾气氤氲。一群士兵簇拥着将军随乐起舞,以戏言志,邂逅神秘巴国。川剧大幕戏《巴蔓子将军》开始表演,以现代舞台手法重塑巴渝古老忠义传奇。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这部由重庆市川剧院打造的历史大戏,不仅是对地方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挖掘,更是传统戏曲与当代审美的一次成功对话。

巴蔓子故事源自《华阳国志》,记载了巴国将军为保城池而自刎献头的悲壮事迹。这段沉睡于史籍的古老传说,在川剧舞台上获得了新生。剧目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创作团队不仅深入挖掘《华阳国志》等典籍,更对人物情感纽带进行了精湛刻画。兄弟情、君臣情、夫妻情、家国情等多重关系交织,使每个角色都鲜活饱满。“巴蔓子将军以‘头可断,城不可弃’的壮举,成就了重庆最古老的忠义传奇。”重庆市川剧院党委书记张厚道指出,这位将军的精神已成为“巴渝人文精神的核心资源”。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中的扁平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矛盾有挣扎的生命个体。在“忠义”的传统主题下,剧目注入了现代人文关怀,使古老故事焕发新意。

《巴蔓子将军》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内容的选择,更在于其艺术形式的创新。该剧在保持川剧本质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而成功的探索。在音乐设计上,创作团队实现了巴韵、楚乐与川江号子的融合。编钟的庄重与土家族摆手舞的质朴相得益彰,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听觉体验。舞美和服装设计更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抽象写意的手法取代了传统的写实布景,使舞台视觉效果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这些设计既保留了戏曲虚拟化的本质特征,又融入了当代美学理念。川剧特有的“帮打唱”传统在这一剧目中也得到了创造性运用。尤其是帮腔艺术,不仅延续了其叙事抒情的传统功能,更在表现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冲突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巴蔓子将军》的舞台呈现之所以动人,关键在于其表演艺术的情感深度。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梅花大奖获得者沈铁梅作为出品人,为剧目奠定了高标准的艺术基调。剧中巴蔓子夫人的角色塑造尤为出色。角色萦芑的“嬉笑怒骂”,被观众评价为“充分体现了重庆女孩的性格特点”。这一女性形象的出现,为厚重的历史题材增添了一抹亮色,也强化了戏剧的情感张力。表演艺术中最打动人的是“以情动人”的细腻处理。巴蔓子面临生死抉择时的内心挣扎,通过戏曲程式的现代化运用,创造了令人信服的戏剧效果。一位观众感慨道:“这不仅是一场精彩演出,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看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那条看不见的纽带。”这种观剧体验的获得,正是表演艺术情感深度的最好证明。

《巴蔓子将军》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层面,更在于其文化认同建构的深层意义。剧目选择巴蔓子这一巴渝文化符号,具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传统艺术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在这一剧目中得到了生动实践。创作团队明确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部戏“追溯重庆的城市文化根脉”,同时“激发当代重庆人‘知难而上、众志成城’的奋斗豪情”。这种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精神动力的努力,与近年来川剧界的整体发展方向一致。无论是南充市川剧团复排的《甘露寺》深挖三国文化,还是《梦回东坡》展现四川文化特质,都体现出传统戏曲寻求当代价值的共同趋势。《巴蔓子将军》的成功启示我们:传统戏曲的当代生存,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与现代观众的情感共鸣点,能否在保持本体特征的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

演出落幕,演员多次返场谢幕,剧场内掌声经久不息。有观众感叹,这部剧“有人物、有故事,以情动人,以趣引人”。《巴蔓子将军》的成功不是孤例。从南充市川剧团复排《甘露寺》让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献艺,到《梦回东坡》多地巡演展现四川文化特质,川剧正迎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作活跃期。这些剧目的共同特点,是让历史题材照进现实生活,让地方文化资源成为艺术创新的源泉。

(本文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新时代四川戏曲创作理论与评论人才”培训成果,项目编号:2025-A-05-12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