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像个“刺头”——平台赚不到暴利总被骂,乘客嫌贵怕险又离不开,司机吐槽抽成高、规则乱。三方都憋着气,它却顽强存活了八年。答案藏在三方的“不得不”里。
对平台而言,它是门“吃力不讨好”的生意。不同于快车的高抽成与标准化服务,顺风车以“共享”为名,抽成仅5%-8%,利润薄如纸。更棘手的是安全与合规:2018年两起恶性事件后,监管重拳出击,平台被迫下线整改,新增人脸识别、行程录音、紧急联系人等功能,运营成本飙升。
但它没消失,因为抓住了市场的“缝隙需求”——通勤、跨城的长途拼车场景里,用户对“低价+顺路”的渴望,是快车、高铁都填不满的。平台像根绷紧的弦,一边应付监管,一边维系供需,赚的是“辛苦钱”,也是“不可或缺的钱”。
乘客骂它“又贵又不安全”,转身却频繁打开APP。说贵,是比起早期补贴战,如今价格已接近快车;说不安全,是偶发的司机骚扰、路线偏移仍让人心悸。但放下手机,他们往往选了同一款软件:早高峰地铁挤成沙丁鱼时,顺风车能多睡20分钟;周末跨城访友,顺风车比高铁转公交省一半时间。
用户心里有本账:安全是底线,但性价比与便利性才是日常选择的砝码。平台的“不完美”,在真实需求前妥协了。
司机怨它“抽成高、乘客难伺候”,却舍不得注销账号。全职司机嫌收入不如快车,兼职者却视它为“零成本副业”——下班顺路接单,油费赚回来,月均多挣两三千;退休大爷开电动车跑短途,就当遛弯解闷。
他们骂规则朝令夕改,却也明白:平台虽苛刻,却提供了稳定的客源与结算保障。比起路边扫活的不确定性,平台的“麻烦”反而成了保护伞。 三方都在抱怨,却都在依赖。顺风车的存在,本质是共享经济残存的理想主义——它没做成“完美平台”,却真实连接了有顺路需求的人。
只要城市里有通勤的疲惫、跨城的牵挂,只要有人想省点钱、有人想赚点闲,这个“得罪所有人”的平台,就总能找到生存的夹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