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街头惊现 “机器人散步”,这不是科幻片

【产学研视点】街头惊现 “机器人散步”,这不是科幻片深圳街头的一段视频最近火到海外。一个一米七的 “金属人” 大步流星往

【产学研视点】街头惊现 “机器人散步”,这不是科幻片

深圳街头的一段视频最近火到海外。一个一米七的 “金属人” 大步流星往前走,步态和真人没两样,穿件衣服简直像模特走台步。围观的人举着手机拍,连国外科学家都忍不住问:“这是真的还是合成的?”

这款叫 SE01 的机器人,刚发布没多久就敢出来 “逛街”,还能做标准俯卧撑。后背装着个小抓手,有人调侃是 “怕摔了好扶起来”。它全身轻飘飘的,才 55 公斤,却藏着 32 个能灵活转动的关节,手指能稳稳抓住不同形状的东西。

更让人意外的是价格。以前提起人形机器人,总觉得得几百万一台。但这款机器人成本能控制在 10 万以内,再过两个月就能小范围商用了。从实验室里的稀罕物到街头能见到的实体,人形机器人的脚步比想象中快得多。

长得像人,靠的是这些 “小零件”

人形机器人能模仿人动起来,全靠身上那些不起眼的部件。不像传统机器硬邦邦的,它们的关节里藏着秘密。

关节处的 “动力心脏” 很关键。这种小电机能把电变成力气,带动手脚活动,每个关节的转动角度都能精确控制。有的关节里还有特殊装置,能像人类关节一样缓冲力道,抓杯子不会捏碎,搬东西能控制轻重。

身上的 “眼睛” 和 “耳朵” 更厉害。装着 360 度能转圈的激光雷达,还有好几颗高清摄像头,能看清前面的台阶、地上的障碍物。就算突然有人从旁边走过,也能立刻停下或者绕开,不会撞上去。

最核心的是 “大脑”。用两个处理器一起工作,一边管运动,一边管感知。提前输入大量人类走路、抬手的动作数据,机器人就能慢慢学会怎么动才自然,不用每次都重新编程。

从 “笨家伙” 到 “灵活高手”,走了几十年

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就有人试着做 “机器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造出的第一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身高两米,重 160 公斤,走路慢悠悠的,像刚学步的婴儿,还经常摔跤。那时候的机器人关节少,只能做简单动作,传感器也差,看不清周围环境。

2000 年前后,本田的 ASIMO 机器人让大家眼前一亮。它能稳定走到每小时 6 公里,不会轻易摔倒,还能对人的手势做出反应。这时候的机器人开始用更好的电机,重量降到 50 公斤左右,但还是离不开预设程序,换个环境就容易 “失灵”。

现在的机器人彻底不一样了。波士顿动力的 Atlas 能跳台阶、翻跟头,深圳的 SE01 能在人群里走路。它们的关节越来越多,动作越来越柔,还能自己学习新技能。有的机器人只要看人类做一遍动作,就能模仿着做出来,不用工程师逐个编程。

国内的进步更让人惊喜。以前核心部件都得靠进口,现在深圳的企业能自己造关节电机,力控精度能达到 0.2 牛米,比头发丝还细的控制精度。成本也跟着降下来,几万块就能买到基础款双足机器人。

工厂里先 “上岗”,干的都是累活脏活

人形机器人最先派上用场的地方是工厂。那些人类不想干的重活、累活,它们接手了。

在汽车工厂里,机器人能搬零件、分拣物料。它们的手臂力气大,能举起重物,还不会累,一天 24 小时连轴转都没问题。有的机器人手臂有 12 个自由度,和人类手指一样灵活,能拧紧细小的螺丝,比人工更精准。

仓库里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靠着身上的传感器,能准确找到货物位置,轻轻抓起箱子搬到传送带上。遇到狭窄的通道,能调整身体姿势挤过去,不用担心碰倒货架。

这些工业机器人还有个好处,能适应恶劣环境。在高温、多粉尘的车间里,人类待久了会不舒服,机器人却不受影响。而且它们的动作能精确控制,能减少生产误差,提高产品质量。

离进家庭不远了,能做的事超乎想象

家庭用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赶来的路上。深圳的企业已经在开发 EV 系列家用机器人,主打可靠、耐用,寿命能到 10 年。

以后机器人可能成为 “家庭帮手”。能帮忙打扫卫生,擦桌子、拖地板,甚至能收拾散落的玩具。手臂能灵活转动,打开冰箱拿饮料,不会碰倒旁边的杯子。要是家里有老人,还能陪着聊天,提醒吃药,遇到紧急情况直接打电话求助。

教育场景也能用。有的机器人做成小尺寸,售价不到两万块,能教孩子编程,还能演示物理实验。因为运动算法开源,老师能自己调试动作,让机器人做示范,比课本更直观。

不过现在家用机器人还有短板,比如电池只能用两小时,得经常充电。但技术更新很快,续航问题迟早能解决,用不了多久,说不定邻居家就会有个机器人家属。

医疗护理添帮手,不是替代是辅助

在医疗领域,人形机器人开始发挥作用,主要是帮医护人员减负,而不是替代护士。

养老院里,机器人能帮老人翻身、扶着走路。它们的手臂有柔性力控,接触人体时能调整力道,不会弄疼老人。有的机器人还能监测老人的心率、血压,数据直接传到护士站,有异常马上报警。

康复治疗中也能用到它们。病人做康复训练时,机器人能辅助做肢体运动,比如帮着抬胳膊、伸腿,还能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动作幅度。这样医护人员就能同时照顾更多病人,不用一对一盯着。

在手术室外面,机器人能送药品、递器械。它们的运动轨迹很精确,不会手抖,能准确把东西送到医生手里。遇到传染病病房这种危险环境,机器人还能代替医护人员进去查房,降低感染风险。

价格降得比预想快,普通人也能接触到

以前说起人形机器人,总觉得是 “天价奢侈品”,现在价格越来越亲民了。

基础款的双足机器人,售价已经降到 3.85 万元,比很多家用汽车还便宜。深圳的企业还在开发 1.85 万元的小尺寸型号,让更多人能买得起。工业用的 SE01 定价在 15 万左右,对于企业来说成本不高,很快就能回本。

价格下降的关键是国产化。以前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都得进口,现在国内企业能自己生产,成本直接降了一半以上。而且批量生产后,零部件价格还会继续降,专家预测再过几年,家用机器人可能降到万元以内。

现在想接触机器人不难。科研教育用的 SA 系列机器人完全开源,学校和实验室能买到,甚至个人开发者都能入手。有的企业还办体验展,普通人能现场看机器人跳舞、做动作,亲手和它们互动。

还有短板要补,别急着 “完美期待”

虽然进步快,但人形机器人还有不少 “小毛病” 没解决。

最让人头疼的是续航。目前大部分机器人电池只能用两小时,要是做体力活,耗电更快,得频繁充电。就算是高端型号,也达不到人类 “全天候工作” 的水平,这也是家用机器人迟迟没普及的原因之一。

稳定性还有提升空间。深圳街头演示的机器人就摔过跤,遇到湿滑地面或者突发障碍,偶尔会反应不过来。虽然后背的抓手能辅助站起来,但还是不如人类平衡能力强。

自主决策能力还不够。现在的机器人能处理熟悉的场景,遇到没见过的情况就容易 “懵”。比如家里突然多了个新家具,可能不知道怎么绕过去;遇到复杂指令,也没法像人类一样灵活理解。

不过这些问题都在解决中。有的企业在研发新电池技术,想把续航提到四小时以上;还有的在做数字孪生训练,让机器人在虚拟场景里提前 “经历” 各种情况,遇到问题就能快速反应。

会抢人类工作吗?答案是 “协作” 不是 “替代”

很多人担心:机器人越来越能干,会不会抢了我们的工作?其实不用太焦虑,它们更多是 “帮手” 而非 “对手”。

在工厂里,机器人接手重体力活后,工人能转做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比如调试机器人、优化流程。这样一来,工人不用再干累活,收入还可能提高。调查显示,引入机器人的工厂,工人的满意度反而更高。

服务业也是如此。餐厅里的机器人传菜,服务员就能专心照顾顾客需求,比如点餐、解答疑问。养老院的机器人帮着翻身、送药,护士就能多花时间和老人交流,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

新的工作岗位也在出现。需要人来设计机器人、编写程序、维护设备,这些都是新兴的高薪职业。以后还会有机器人训练师、机器人管家等新工种,反而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030 年生活会怎样?机器人无处不在

专家预测,到 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会达到 200 亿美元,中国市场能到 8700 亿元人民币。那时候的生活,可能到处都能见到机器人。

早上起床,机器人已经做好早餐,打扫完房间。出门上班,小区门口的机器人保安笑着打招呼,帮你递过快递。到了公司,机器人同事正在搬东西,你只需要在电脑上调试程序就行。

下班回家,机器人帮你接孩子,还能辅导作业。家里的老人要是不舒服,机器人能立刻测血压、联系医生。晚上想放松,机器人能表演跳舞,或者陪你下象棋。

工业领域更不用说,工厂里机器人成为主力,人类主要负责管理和创新。仓库、矿山、建筑工地这些危险场所,基本都由机器人值守,大大降低事故风险。

不过再先进的机器人也是工具。它们能帮我们干活、节省时间,但没法替代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未来的生活,会是人类和机器人互相配合,把日子过得更轻松、更美好。

写在最后:技术进步的本质是让人更自由

从达・芬奇的机械武士手稿,到今天街头散步的机器人,人类对 “机器拟人” 的探索从未停止。技术进步不是为了制造 “替代者”,而是为了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当机器人帮我们干脏活累活,我们能有更多时间陪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当机器人帮医护人员减负,患者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当机器人接手危险工作,更多生命能得到保障。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它们走得越稳、做得越多,越能体现人类的创造力。未来不管机器人多先进,核心都是为人类服务,让生活变得更温暖、更自由。这才是技术发展最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