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全球丙氨酸龙头华恒生物赴港上市,“绿色野心”与三大隐忧

9月30日,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恒生物”,证券代码:华恒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发行H股并在

9月30日,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恒生物”,证券代码:华恒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发行H股并在主板上市。作为已在科创板挂牌的“合成生物学第一股”,华恒生物此次赴港融资,被视为其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然而,通过华恒生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家技术型企业的扩张野心,更是一个行业在高速成长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全球丙氨酸龙头,业绩增长背后藏隐忧

华恒生物自称“全球合成生物技术先行者”,在L-丙氨酸和L-缬氨酸领域分别占据全球43.3%和26.9%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2022年至2024年,华恒生物营收从14.19亿元增长至21.78亿元。2025年上半年,华恒生物营收更是暴增46.54%至14.89亿元,表现亮眼。

然而,细读其财务数据不难发现,华恒生物盈利能力正面临压力。

数据显示,2024年毛利率从2023年的40.4%骤降至24.8%,近乎腰斩。2025年上半年,华恒生物的净利润表现与营收增长背道而驰,其归母净利润骤降23.26%,仅为1.15亿元,毛利率更是跌至23.5%。

恒生物将原因归咎于“氨基酸及维生素系列平均售价大幅下降”,这暴露了公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的风险。氨基酸系列产品贡献了约七成收入,一旦市场价格波动,业绩便会直接受到影响。

合成生物学的光环与现实的挑战

华恒生物所处的合成生物学赛道确实前景广阔。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生物基产品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的421亿美元增长至2035年的109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4%。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政府对生物制造产业的支持政策也为行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华恒生物在招股书中坦承了多项风险: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原材料价格波动、生产技术迭代、知识产权保护等。特别是近期欧盟对华恒生物征收53.9%的临时反倾销税,以及美国对华商品加征关税的政策不确定性,都为公司的海外业务蒙上了阴影。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华恒生物的境外营收约6.02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44.2%。

重资产扩张下的资金压力

华恒生物的扩张步伐相当迅猛。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中国三个省份运营四个生产基地,并在内蒙古等地继续扩大产能。这种重资产运营模式导致公司负债率高企,2023年和2024年的资产负债比率分别达到68.3%和60.4%,2023年末更是出现6.26亿元的流动负债净额。

此次赴港上市,华恒生物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全球化扩张、技术研发、产能升级和补充营运资金,这恰恰反映了公司对资金的渴求。在合成生物学这个需要持续投入的行业,如何平衡扩张速度与财务健康,将是管理层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合成生物学企业的共同困境

华恒生物的处境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合成生物学企业的共同困境:技术领先但商业化能力有待验证,规模扩张但盈利能力不稳定,国内市场稳固但国际化面临挑战。

招股书显示,华恒生物与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多家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体现了公司在研发上的重视。但在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过程中,公司仍面临工业化放大生产的风险,“未能实现稳定且具成本效益的规模扩大”被明确列为风险因素。

前景可期,但道路不会平坦

华恒生物选择此时赴港上市,既是看中香港资本市场国际化优势,也为公司全球化布局提供了资金支持。在合成生物学这个新兴赛道,华恒生物确实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

然而,投资者也应清醒地看到,合成生物学作为新兴行业,商业化路径仍存在不确定性;华恒生物自身也面临产品结构集中、盈利能力波动、国际贸易环境复杂等多重挑战。公司能否借助此次上市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从“中国领先”到“全球领先”的跨越,还有待时间检验。

在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华恒生物代表的合成生物学企业肩负着传统产业替代的重任。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将是华恒生物及其同行们必须解决的课题。此次赴港上市或许只是个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图源:百度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