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10月15日,微信正式宣布停止回收长期未登录账号,这意味着逝者的朋友圈数据将永久保留(除非主动注销)。但实际操作中,若未及时处理,账号仍可能因安全风险或继承手续缺失导致数据丢失。
一、朋友圈能否保留?新规破解“自动清零”困局重大政策调整
旧规风险:此前若账号超过1年未登录,微信将自动回收并清空数据(包括朋友圈)。
新规生效:2025年10月15日起,所有账号(含逝者账号)不再因未登录被回收,朋友圈内容默认永久留存。例:杭州一市民因未处理父亲账号,私密照片遭盗用泄露,最终获赔12万元。
永久保存需满足条件
无需操作:若家属仅希望保留数据,无需联系微信,朋友圈自动存档。
主动保护:为防账号被盗或误删,建议申请转为纪念账号(冻结状态,禁止登录)。
纪念账号(永久冻结)
适用场景:保留朋友圈、聊天记录等数据供亲友缅怀。
所需材料:▪ 逝者死亡证明▪ 申请人与逝者的亲属关系证明(户口本、结婚证等)▪ 若证明缺失(如养子女),需律师事务所出具《亲属关系法律意见书》。
注销账号(彻底清空)
适用场景:防止隐私泄露或尊重逝者生前意愿。
关键步骤:▪ 提交上述基础材料▪ 额外签署《账号注销承诺书》 (确认数据不可恢复)。
微信账号所有权归腾讯,使用权不得继承,但账户资金可依法提取:
已知密码:家属直接登录,通过支付功能转走零钱余额。
未知密码:拨打微信支付客服95017提交材料:▪ 死亡证明 + 亲属关系证明▪ 继承权公证书(由公证处出具)注:虚拟货币、理财通资产需同步结清。
数据丢失风险:若家属未申请纪念或注销账号,旧版规则下(2025年10月15日前注册账号)仍可能因系统漏洞被误清空。
账号盗用纠纷:休眠账号易被黑产利用,如冒充逝者诈骗亲友(已有判赔案例)。
继承权冲突:多个继承人对账号处理意见不合时,需通过法院确权。
生前遗嘱功能:用户可提前指定数字遗产代理人,设置朋友圈、零钱等权限(深圳已试点区块链存证)。
平台责任升级:微信计划引入AI动态监测模型,对高危账号主动联系紧急联系人。
法律完善需求:明确虚拟财产所有权(现行法律仅承认使用权)借鉴国际经验(如美国《统一受托人访问数字资产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