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寒武纪定增“冰火两重天”:从折价缩募到溢价抢筹,机构为何集体押注这个AI芯片龙头?

寒武纪作为中国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自2020年登陆科创板以来备受资本市场关注。其在2023年与2025年先后实

寒武纪作为中国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自2020年登陆科创板以来备受资本市场关注。其在2023年与2025年先后实施了两轮定向增发(定增)鲜明对比:首轮定增历时近一年,发行艰难、认购冷淡;而第二轮则迅速落地、超额认购、机构抢筹。这场“一慢一快、一冷一热”的定增戏剧,究竟折射出怎样的市场信号?机构为何愿意为寒武纪支付溢价?这背后是概念炒作还是价值觉醒?本文将穿透现象看本质,揭示寒武纪从“亏损王”到AI芯片龙头的蜕变。

一、时间背景与宏观环境:从“资本退潮”到“AI复苏”

首轮定增(2023年启动):寒武纪头顶“AI芯片第一股”光环,却难掩业绩惨淡:连续五年扣非净利润亏损超40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超300%。当时正值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科技股估值回调之际。彼时中美科技摩擦加剧,半导体行业面临美国出口管制升级,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叠加科创板新股破发频现,市场对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持谨慎态度,导致寒武纪首轮融资推进缓慢,原计划募资25亿元最终仅完成约16.72亿元,且发行价较市价大幅折让。

第二轮定增(2025年落地):寒武纪以每股1195.02元的价格,仅用不足4个月便完成39.85亿元募资,溢价率10.51%的背后,是156名投资者的激烈角逐——最终26家机构进入有效报价区间,首尾价差超20%,广发基金更以12.08亿元成为最大单一认购方。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亿元、同比暴增4347.8%的数据,成为最有力的说服力。

本轮39.85亿元募资投向精准锚定“AI芯片竞争”的核心痛点:20.54亿元投向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14.52亿元投向软件平台项目,4.79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形成“硬件-软件-生态”的闭环布局。

2025年恰逢全球AI大模型爆发浪潮。ChatGPT横空出世,英伟达市值飙升,算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基础设施。中国政府密集出台“东数西算”、“数字中国”等战略,明确支持自主可控的AI芯片发展。资本市场重燃对国产算力产业链的热情,寒武纪作为稀缺的全栈式AI芯片厂商,重新被赋予高成长预期。

深层洞察:资本市场的“冷热转换”,本质上是技术范式跃迁带来的价值重估。当AI从“概念验证”迈入“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底层算力企业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二、产业生态与技术路线:从“孤军奋战”到“生态协同”

首轮定增期间,寒武纪面临严峻的生态困境。其主打产品思元系列加速卡虽性能领先,但在软件栈兼容性、开发者社区、行业解决方案等方面尚不成熟,客户多集中于科研机构与少数头部互联网企业,商业化路径模糊。投资者担忧其“有技术无市场”,导致融资吸引力不足。

而至2025年,寒武纪已构建起完整的“云边端”产品矩阵,并推出针对大模型训练优化的MLU370-S4加速卡及配套软件平台Cambricon Neuware。更重要的是,公司深度绑定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等系统集成商,通过“芯片+服务器+算法”联合方案切入智算中心建设,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同时,其IP授权业务也逐步打开手机、汽车等新场景。

意图推测:用户可能关心企业如何跨越“死亡之谷”。答案在于——技术型企业必须完成从“单一产品思维”向“生态系统思维”的跃迁,才能赢得长期资本青睐。

三、市场情绪与投资逻辑:从“财务导向”到“战略卡位”

首次定增时,市场仍以传统财务指标(如PE、毛利率、营收增速)评估科技企业。寒武纪当时营收规模小、亏损持续扩大,难以满足短期回报要求,公募基金参与意愿低,主要依靠私募与产业资本支撑。

而在第二轮定增中,投资者更关注“战略稀缺性”与“国产替代确定性”。美国对华高端GPU禁售范围不断扩大,倒逼国内云计算厂商、电信运营商、地方政府主导的智算中心加速寻找英伟达替代方案。寒武纪成为少数具备万卡级集群部署能力的本土供应商,其战略价值凸显。此次定增吸引了国新投资、中金公司、华夏基金等国家级基金与头部机构积极参与,甚至出现“锁价发行+三年期定增”的长线配置模式。

延伸思考:这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正逐步建立对硬科技企业的差异化估值体系——不再唯盈利论,而是重视技术壁垒、供应链安全与国家意志的交汇点。

四、公司治理与战略定力: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

首轮融资拖沓也暴露了公司在资本市场沟通上的短板。彼时寒武纪管理层对外传递的信息较为技术化,缺乏清晰的商业化路线图,未能有效化解市场疑虑。

经历调整后,公司在2023年后明显加强战略宣导与投资者关系管理。董事长陈天石多次公开阐述“智能时代的算力底座”愿景,并主动披露大客户进展、研发投入节奏与产能扩张计划。特别是在2025年宣布与某国家级超算中心达成百亿级合作意向后,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为快速完成定增奠定基础。

隐含启示:对于前沿科技企业而言,CEO不仅是技术领袖,更需成为“资本故事”的构建者。讲好“为什么现在值得投资”的故事,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

五、政策驱动与国家安全逻辑:地缘政治下的“非经济变量”

不容忽视的是,两轮定增差异的背后,还有强烈的政策干预色彩。2023年监管层对再融资审核趋严,尤其关注募集资金用途合理性与股权稀释风险;而到了2025年,面对美国步步紧逼的技术封锁,国家层面将半导体自主上升为“生存之战”。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对关键领域龙头企业融资开辟绿色通道,鼓励通过资本市场集聚资源突破“卡脖子”环节。

寒武纪作为中央巡视重点关注的AI芯片企业之一,其融资进程实际上已超越普通商业行为,带有明显的“国家战略执行”属性。这种“非市场力量”的介入,使得原本可能漫长的审批与发行流程得以大幅压缩。

深层判断:未来在涉及国家安全与核心技术自主的领域,企业的融资效率将越来越多地受到“政治经济学”逻辑的影响,而非纯粹的市场供需决定。

结语:

寒武纪两轮定增的冰火两重天,实则是中国硬科技企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

技术突破需要时间沉淀,而资本耐心往往有限;市场热情易受外部扰动,唯有构建真实需求方能穿越周期;在大国博弈时代,企业的命运不仅取决于自身能力,更嵌套于国家战略棋局之中。

“一慢一快”是表象,“一冷一热”是情绪,真正不变的,是对自主创新长期主义的坚守。寒武纪的经历提醒我们:投资硬科技,本质是在不确定中押注确定的未来——而这,正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风险艺术,也是“信念周期”的映射。

互动话题:

您如何看待机构溢价抢筹寒武纪的现象?您认为寒武纪能否成为中国的“英伟达”?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