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全球人工智能领军企业OpenAI宣布与芯片巨头博通达成战略合作,正式启动其首款自主研制人工智能处理器项目。该合作标志着OpenAI在突破GPU算力瓶颈、构建自主可控算力基础设施上迈出关键一步,引发全球科技界与资本市场强烈震动。
根据协议,OpenAI将主导芯片架构设计,博通则负责从2026年下半年起启动开发与部署流程,预计2029年底前完成全部部署。此次研发的AI芯片集群算力规模达10吉瓦(GW),相当于800万户美国家庭年用电量或五座胡佛大坝满负荷发电量,年耗电量高达876亿度,超过葡萄牙全国年用电总量。如此庞大的能源需求,凸显了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对基础设施的极致要求。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热烈。博通股价单日飙升超10%,市值突破1.5万亿美元,成为继英伟达、台积电后全球第三家万亿美元市值半导体企业。这一跃升背后,是博通AI业务220%的爆发式增长——其2024年AI相关收入已达122亿美元,定制化AI芯片业务更被预测将在2027年创造600亿至900亿美元营收。
技术层面,该芯片采用脉动阵列架构优化并行计算效率,结合台积电3纳米工艺实现晶体管密度提升70%、功耗降低25%-30%。值得注意的是,项目跳过重资产建厂模式,选择"设计自主化、制造外包化"的轻资产路线,由台积电负责3纳米制程代工。此举既规避了此前传闻的7万亿美元晶圆厂计划风险,又延续了博通在以太网组网领域的竞争优势,直接挑战英伟达InfiniBand网络解决方案。
从战略视角看,这是OpenAI构建"去英伟达化"算力生态的关键布局。通过自主设计芯片,OpenAI不仅能降低硬件成本超30%,更可积累未来迭代先进处理器的核心技术。此前,OpenAI已与英伟达达成千亿美元级数据中心合作,并获得AMD 6吉瓦芯片供应协议,同时与Arm探讨定制CPU方案,形成"推理芯片+服务器CPU"的协同架构。
然而,行业分析师指出,定制化芯片虽是大势所趋,但短期内难以撼动英伟达主导地位——微软、Meta等企业的类似尝试曾遭遇延期或性能不达标问题。OpenAI总裁Greg Brockman坦言,该项目源于与芯片初创公司沟通不畅后的自主决策,而CEO萨姆·奥特曼更提出2033年建成250吉瓦计算能力的宏大目标,这需要超过10万亿美元的资金投入。
随着AGI竞赛进入深水区,算力、能源、伦理的三角关系愈发凸显。10吉瓦集群的能耗相当于长江电力日发电量的69%,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命题。OpenAI此次自研芯片的突破,不仅是一场技术突围,更是对未来AI基础设施形态的深远探索。正如分析师所言:"当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谁掌握芯片设计权,谁就掌握通往超级智能的钥匙。"这场由OpenAI点燃的算力革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