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四川盆地传来震撼消息:中国石油深地川科1井成功钻至地下10000米,创下全球超深井钻探新纪录。这一突破不仅刷新了工程极限,更标志着我国在地球深部探索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能源安全与科技自主写下浓重一笔。

01 万米深井:挑战地球未知领域的中国方案
川科1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井下温度超过200℃、压力高达230兆帕,钻具在极端环境下如面条般柔软,每向下1米都需攻克多重技术壁垒。更为复杂的是,井身需穿越23套地层,其中7000米以下完全进入地质认知“盲区”,传统勘探理论在此失效。
为此,中国石油集结跨领域专家团队,创新研发15000米智能钻机、抗高温钻井液等10余项核心技术,首次实现超深井“地质导航”钻探。通过实时岩屑分析与三维建模,工程师可动态调整钻井轨迹,将“盲打”变为精准可控的科学探索。这一技术体系不仅攻克了高效破岩、井壁稳定等世界级难题,更推动我国深地装备国产化率提升至90%以上。
02 能源新视野:打破8000米以下“勘探禁区”
传统油气理论认为,8000米以下地层因高温高压难以形成有效储层,但川科1井的发现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在钻至龙王庙组和灯影组地层时,井筒揭示出厚层优质白云岩储层,证实四川盆地深部存在规模性油气资源潜力。
这一发现拓展了我国油气勘探的深度边界,初步估算可新增勘探面积超2万平方公里。更重要的是,深部地层保存了5.4亿年前的震旦系岩心,为研究地球生命演化与气候变化提供了珍贵样本。科学家指出,深地资源开发与基础研究的结合,将推动能源勘探从“经验驱动”迈向“理论引领”的新阶段。
03 战略意义:从深地探索到能源安全的闭环
川科1井的突破不仅是技术胜利,更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随着国内油气对外依存度长期高位运行,向地球深部要资源成为必然选择。该井的成功实践,为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开发提供了完整技术图谱,未来可复制到塔里木、准噶尔等盆地,激活万亿立方米级的深层资源。
与此同时,深地探索催生的高端装备产业链正加速形成。从耐高温材料到智能钻机,从随钻测量仪器到超深井软件系统,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依托项目实现技术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正如西南油气田负责人所言:“万米深井是比肩探月工程的国之重器,其意义远超单一能源发现。”
川科1井的万米突破,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它证明了中国在极端环境勘探领域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更彰显了集中力量攻坚重大科技工程的制度优势。随着钻头继续向10520米设计深度挺进,这场向地心进发的长征,正为人类能源未来开辟新的可能——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我们也在向地球深处探寻可持续发展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