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玉米扔进烤炉烧掉值不值?烤肉店“助农”新操作被骂上热搜

一家烤肉店使用玉米粒作为烧烤燃料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短短24小时内话题阅读量超4亿。支持者视其为助农增收的创新之

一家烤肉店使用玉米粒作为烧烤燃料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短短24小时内话题阅读量超4亿。支持者视其为助农增收的创新之举,反对者则痛斥其为触犯传统粮食观的浪费行为。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流量时代下公众粮食观念的变迁,更暴露出在法律规定空白地带,食材原料传统市场应用与社会价值导向之间的深层矛盾。

01一家烤肉店引发的全民讨论

2025年,山东烟台“林林烤肉”店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使用玉米粒作为烧烤燃料的视频。视频中,金黄的玉米在烤炉中燃烧,店家宣称此举能使“火更柔、烟更静,肉里带一丝淡淡的甜”。该视频迅速引爆网络,相关话题在24小时内阅读量突破4亿,讨论量高达23万,形成鲜明的舆论两极分化。

支持方认为此举有效消化了农户的“陈化粮”或品质不达标的玉米,属于助农增收的市场行为,“总比烂在仓库里强”。

反对方基于传统的节约观念,强烈批评这是对粮食的极大浪费,“小时候掉粒米饭都要被说,现在整粒玉米烧着玩”。

此类事件并非孤例,2024年大连、2025年沈阳等地均有类似案例,表明“玉米燃料”已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市场基础。

02成本逻辑与情感理性的碰撞

争议的背后,是市场经济的效率逻辑与根植于文化传统的情感理性之间的直接碰撞。

成本优势显著:从纯商业角度考量,玉米作为燃料具有不可忽视的成本优势。玉米的市场收购价约为1.3-1.5元/斤,而传统果木炭的价格则在5-8元/斤区间。以一家中型烤肉店年消耗600斤燃料计算,使用玉米的年成本仅需约800元,相较木炭可节省超过30%的燃料开支。

“助农”叙事的双面性:店家声称,其收购的是周边农户因受潮、虫蛀等品质不达标的“滞销玉米”,并按市场价结算,确有农户因此获得额外收入。然而,这种叙事存在模糊地带,外界难以完全核实所购玉米均为“非食用级”,这使得其“助农”的纯粹性和社会效益受到质疑。

回归这场争议的源头,对于经历过粮食短缺或深受传统节约观念影响的社会群体而言,任何形式的粮食非食用化使用都可能触发对资源稀缺的历史记忆,从而引发强烈的道德不适感。而在粮食主产区,生产者更倾向于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进行判断:当玉米作为商品的市场价值低于其作为能源的替代价值时,将其作为燃料被视为一种符合经济逻辑的理性选择。这种认知差异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基于自身生存经验所形成的价值排序差异,而非简单的对错之分。

03法律空白与价值引导的难题

面对这一新兴现象,监管层面陷入了“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凸显了现行法规的滞后性。

原则性规劝替代强制性处罚:烟台市场监督管理局明确表示,现行法律法规对此行为无明确处罚依据,但基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原则,对店家进行了规劝并要求下架宣传视频。

部门权责交叉形成治理盲区:市场监管部门认为燃料属性界定应属农业部门管辖,而农业部门则缺乏相应的执法依据,仅能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表态“不提倡”,导致出现“都能管,却都管不了”的局面。

04紧平衡状态下的粮食安全底线

将视角拉回宏观层面,我国的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的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以玉米为例,尽管2024年产量高达2.95亿吨,但同年仍需进口约2000万吨以弥补结构性缺口。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的底线不容丝毫动摇。

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界定“边缘粮食资源”的分类利用标准,如何在鼓励创新、助农增收与坚守粮食安全红线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复杂社会命题。

05在创新与守底之间寻求平衡

“玉米燃料”争议的价值,不在于简单地对行为进行是非判定,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社会警示:任何市场创新都需坚守社会价值的底线,资源的有效利用必须兼顾情感理性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展望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更精细化的分类标准与更具前瞻性的政策指引,让真正的“陈化粮”、“次品粮”能够科学、规范地物尽其用,同时坚决遏制可能误导公众、触碰粮食安全红线的行为,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价值守护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