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避暑季”:带动城乡文化互融振兴——以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周家岩村为例

“避暑季”:带动城乡文化互融振兴——以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周家岩村为例一直以来,城乡文化似乎是互不搭界的“两极”,但近年来

“避暑季”:带动城乡文化互融振兴

——以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周家岩村为例

一直以来,城乡文化似乎是互不搭界的“两极”,但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避暑季”却为城乡文化的互融振兴,带来了大好机遇。

村演:城里姐妹们在山里又火了一把

近年来,每到暑期,便有许多城里老人来到江津区永兴镇周岩村锦城山谷小区避暑。周岩村版图属于大圆洞国家级森林公园(网民称为“暮光森林”)范围,常年平均气温在25度左右,土壤富含硒元素,是有名的“百岁村”。每年,这里有两、三千主城人(百分之七、八十是退休老人)在此度假。城里来的中老年业主们,特别是大妈们,天生能歌善舞,她们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成了城乡文化的融合者、传播者、推进者。

从此,城市文化犹如一股“春风”,悄然来到山乡,与森林、山谷的清风融汇一起,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时尚的流行歌曲、红歌与原生态的山歌、民歌粘结一起,形成一种高雅与通俗杂揉的风格;轻快的舞步与明快的丰收曲交织一起,跳出了舒缓与激烈的交响……在锦城山谷,已连续8年于每年八月底举办了消夏晚会,登台的不光有“新村民”,而且有“原住民”,不仅有重庆人,还有四川人(因川渝邻界),真正体现了川渝文化同根同源,新老村民同台演出。

坚持每年夏季文艺演出的,是城里大妈、大叔的自发兴趣爱好在推动,促成“坝坝舞”向“乡村舞”的转移。这其中,离不开文艺骨干的领头、示范。他们中,不乏文艺团队的演员,唱歌跳舞、吹拉弹唱,样样不缺、个个出彩。锦城山谷于 2017年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也是江津区永兴镇老年体育协会周岩村分会),时年六旬的禹明容被推举为主席。她组织力强、干练能干、乐于奉献。每年六、七月上山,她都主动与村党支部书记周英见面,商量当年文艺演出的主要内容、节目等相关事宜。然后,积极组织大妈、大叔晨唱歌、晚跳舞,对每一个节目都认真组织、精益求精,把握好质量、掌握好数量。在她的带动下,胡蓉、长征、响铃、一帆、一健、西南、平淡、大雷、芬芳、兰兰、瑶瑶、姚红、黄三哥、彭德洪、尹荣仲等一批文艺骨干脱颖而出,承担了教舞、教唱、表演的义务。他们以蓝天为幕布,以大地为舞台,以青天为布景,以林涛为奏乐,唱出了大山的豪迈,舞出了乡村的精彩,把个小山村“搅”得来歌声缭绕、莺歌燕舞。

周岩村“夏季避暑文化”的红火,引起了永兴镇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党委、政府把“夏季避暑文化”纳入镇精神文明建设范围,将周岩村的“村演”提升为镇政府直抓的文化建设活动,与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同部署、同推进、同投入、同考核,因势利导、完善推广。镇党委、政府明确一位宣传委员主抓,不仅从主题确定、内容安排、节目审定上把关,而且到场讲话、临场指导,还投入适度资金支持。同时,要求每年假期末在周岩村举办“消夏文艺晚会”,不仅镇、村干部全部出席,还邀请相邻镇、村以及四川省合江县石龙镇太平村派队参加。“一‘泸’同行更‘津’彩”。在这富有亲性、乡情的口号驱动下,2025年8月末,由永兴镇党委、政府牵头,重庆江津永兴镇周岩村与四川石龙镇太平村联合举办“消夏清凉季川渝共享晚会”,在往年汇演一场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场,演出队达到10多个,演员达到100多人次,节目26个,观众近千名。据粗略统计:8年来,在周岩村共上演了文艺节目178个,观众3200人。

同时,永兴镇还同步举办了短视频大赛,鼓励大家用手机、相机记录美丽乡村的喜人变化,传递巴蜀文化的五彩缤纷。

每年的消夏晚会,成了远近闻名的“村演”。会期一般放在8月底,赶在孩子们归城返校之前。节目是上上下下反复推敲好的,既有绕场走的上百人健身舞,又有一个人灵巧轻盈的独舞,既有正能量的红歌,又有怀旧性的老歌,既有高亢激越的独唱,又有激情豪迈的合唱,既有穿越岁月的怀念,又有放歌新时代的旋律,既有铿锵有力的快板连箫,又有舒缓款款的模特走秀,既有电吹管的雄浑演奏,又有二胡的如泣如诉,既有秧歌扇舞的悠然神闲,又有热烈欢快的马蹄疾步,既有脍炙人口的评书相声,又有诙谐幽默的方言谐剧……虽是小乡村的“村舞台”,却是广阔天地的“百花苑”,在百村千庄中独树一帜。

在每年的消夏文艺排练和汇演中,年已七旬的村老年体协会长禹明容是一个称职的策划者、组织者,她不仅要策划、统筹新村民的十七、八个节目,还要亲自参加排练、指导和演出。姐妹们亲切地称她为“禹姐”。在她的带领下,周岩村坚持了8年的消夏晚会,还多次参加镇、区、市文艺汇演,并获得多个二等奖、三等奖。

此外,这里还借鉴贵州“村超”的经验,开展了新老村民自发组织的登山、长跑、游泳、拔河、网球、乒乓、钓鱼等比赛活动。

村务:吸纳新村民的聪明才智

如果说新老村民的周期性“荟演”,是城乡文化载体的话,那么新老村民思想的碰撞、交流、共融,也是乡村文化的主流、主旋律。在周岩村,新村民中有不少教师、教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医生、演员、作家、新闻记者、退休官员、民企老板、运动员等等。他们虽退了休,仍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了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基层治理、物业管理的过程中来。

2025年7、8月,村委会和山谷物业公司提出,鉴于山谷小区物业已使用10多年,一部分公共设施已退化、老旧或损坏,特别是一场特大暴雨检验出山谷的给排水系统必须大修。为此,提出动用大修基金对山谷公共部位设施进行维修。一石激起千层浪。山谷的几个微信群兴起了自由讨论。支持的、反对的、无所谓的,都提出了自己的理由。村委会和山谷物业公司迅速成立了“大修基金使用业主代表小组”,小组成员中有公务员、媒体人士、业委成员、法律人士等。他们积极协助村委会和物业公司,联系住户、摸底调查,梳理问题、建言献策,特别是针对个别业主提出的不同意动用大修基金的诉求,依理依法、用心用情进行说服沟通,终排解了疑虑,取得了共识。

不仅如此,业主们还发挥想象力,提出了深度开发大圆洞的畅想和建议。如把白沙的高速公路延伸到永兴镇毗罗村和周岩村,再打通大圆洞至中山古镇的遂洞,缩短二者之间的直线距离,开辟一条新的旅游线路。在景区内加装索道或电梯至天鹅湖,供中老年游客登临山顶观看绝佳风景。引进公益组织,在菩萨庙至村委会之间2公里长的小公路安装太阳能路灯,为孩子照亮上下学和老人们养生漫步的路。在周岩村下建一座大型水库,将宝贵的水资源蓄积起来,造福于城乡居民。

一位资深媒体人,退休后到山谷已经度了10年暑假。他利用自己的所长、爱好,积极参与村务工作,村上、镇上有乡村振兴的事务也主动听取他的意见。他先后创作了长篇朗诵诗《大圆洞的婆姨们》、《大圆洞的故事》、《巴风渝韵美 山歌劲舞欢》、《“暮光森林”吸引了“暮光老人”》、《摩托,在暴雨中行走山谷》、《在森林中,与自然共舞》等文图作品或视频,发表在今日头条、搜狐、新浪、《老龄风采》杂志等媒体上,为宣传大圆洞森林和周岩村尽了微薄之力。

“村聊”:搭起乡村的“思想平台”

每到夕阳西下、红霞满天之际,锦城山谷的河福山庄便迎来了缕缕凉风。凉风来自大圆洞那幽深的原始森林中的峡谷、沟壑,它带给人们以透心的凉爽,吹开了禁锢的思想,让人们思路高远、神思飞驰。于是,“村聊”便应运而生。

起初,“村聊”就是“歇凉”、“谈天”、“摆龙门阵”。来的都是业主、村民、游客,少者七、八人,多则二、三十人。大家悠闲地坐在塑料躺椅上,吹着凉风,信口聊起天来。每晚的主题没有固定,大多是触景生情、随心所欲,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有聊特朗普的,也有聊俄乌冲突的,有聊国家大事的,也有聊家长里短的,有东拉西扯的,也有顺理成章的……

然而,聊天内容不免在“低水平上重复”,甚至产生了“审美疲劳”。于是,一位业主提出:由“散讲”转为“专讲”,即每晚推举一个人主讲,其余人围绕主讲开展讨论。他们进行了意向性分工:华文主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和家风传承;禹明容主讲新老村民共练共演繁荣乡村文艺;周长烈主讲摄影和视频制作的技巧知识;尹荣仲主讲从警生涯与基层治理;黄三哥主讲音乐疗愈老年心理疾患的原理、特效和途径……。“村讲”,语言朴实、通俗易懂、丰趣幽默、妙趣横生,常常令人捧腹大笑。

“村讲”虽然不是那么“正规”,但源于“自觉”,出于“自发”,兴于“公益”,长于“无拘”。目前,此举受到重庆市乡村振兴文化促进会、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的关注,有关负责人专程前往指导,并提出建立乡村孔子学堂的设想。他们拟邀请的讲师中,有重庆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窦瑞华、重庆市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市教委原主任叶贵本、重庆师范大学老教授鲜于煌、重庆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孔令远、重庆圣源书院院长余德福等。

如今的周岩村因其“村演”、“村务”、“村讲”,已小有名气,不仅赢来了主流媒体的采访,还吸引了一批批“背包族”前往大圆洞国家级原始森林登山、打卡、住宿、摄视频,更吸引了著名演员小沈阳等剧组前往周岩村拍摄了《象山发光事件》、《命悬一枪》等多部影视剧。

为宣传大圆洞、周岩村,村党支部书记周英还亲自出场拍视频,鼓励大家来百岁村玩,还嘱咐大家不要随意丢弃垃圾,要爱护生态环境,防止火种进山。

一位资深媒体人评论道: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兴旺、组织健康、村民富裕、生态良好,还应是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气神”和“晴雨表”,也是“幸福指数”,标志“健康状态”。哲学认为,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贵州榕江的“村超”,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江津的周岩也同样能为大圆洞景区带来了广泛关注,还让当地新老村民带来了互融、互乐、互助,让文明春风、良好家风吹拂十里八乡、巴山蜀水。

(执笔:丁华乾重庆市乡村振兴文化促进会顾问、兼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心主任;摄影:周长烈、尹荣仲、黄天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