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旅客朋友,有乘客身体不适需要帮助……”2025年9月27日深夜,一架从内蒙古飞往杭州的航班正穿梭于云层之间,机舱内灯火通明,乘客们大多昏昏欲睡。突然,广播里传来乘务员急促的声音,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惊醒了所有人。
坐在客舱中段的几位浙江省中医院医护人员互相看了一眼,几乎同时解开安全带。“我们是医生!”其中一人快步走向乘务员,其余几人紧随其后。在37排靠窗的位置,一名中年女性脸色惨白,双手死死捂住胸口,额头上沁出细密的冷汗。她的呼吸声像破旧的风箱,每一次吸气都伴随着痛苦的颤抖。
“别怕,我们是医护人员,您慢慢说,哪里不舒服?”一位医生轻轻握住患者的手,另一名护士已蹲下身打开急救箱。这场发生在万米高空的生命救援,在夜色中悄然展开……
【生死一线:中医急救术显神通】(1)穴位按压稳心率医护人员检查后发现,这名37岁的女乘客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史,初步判断为急性心脏病发作。当时飞机已飞行较长时间,机舱内医疗设备有限,但浙江省中医院的医护人员临危不乱,迅速采取中医急救措施:一人按压患者内关穴(位于手腕内侧),另一人轻揉膻中穴(胸口正中),同时刺激合谷穴(虎口处)以稳定心率、缓解心绞痛。
“内关穴是心包经的重要穴位,能宁心安神;膻中穴则能理气宽胸,这对心脏不适的患者尤其关键。”一位参与救援的医护人员后来解释。她们的手法专业而沉稳,仿佛这不是在颠簸的飞机上,而是在设备齐全的诊室里。
(2)自备药物化危机万幸的是,这位女乘客深知自己的健康状况,随身携带了速效救心丸。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她及时服用了药物。约5分钟后,她的面色逐渐恢复红润,呼吸也变得平稳。医护人员又贴心准备了糖水,缓解她因登机前未进食可能导致的低血糖。
“在飞机上遇到突发疾病,最怕的就是患者没有携带常用药。”一位资深急救医生感慨,“这位女乘客的做法值得学习——慢性病患者出行时,务必随身携带急救药品!”
【空中急救之困: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责任】(1)高空环境加剧健康风险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机舱内气压和含氧量均低于地面,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同时,长时间保持坐姿会减缓血液循环,增加“经济舱综合征”(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钱宇教授提醒:“尤其在长途旅行中,每隔1-2小时应起身活动,或在座位上做简单的腿部伸展运动。”
(2)航班急救设备有限尽管民航规定航班必须配备急救箱,但设备种类和数量有限。在本次事件中,医护人员主要依靠专业知识和徒手操作完成救治。相比之下,今年5月佛山飞往广州的航班上,医护人员甚至用橙汁为低血钾患者应急补钾;而在7月杭州飞往哈尔滨的航班上,护士吴丹在患者心跳停止时,只能在狭窄的过道上进行20多分钟的心肺复苏。这些案例都凸显了高空急救的艰难。
“每次听到广播求助,我们的心都会揪一下。”一位经常飞行的医生坦言,“在云端上,我们能依靠的往往只有一双手和一颗责任心。”
【医者仁心:刻在骨子里的本能】(1)匿名英雄的担当航班降落后,浙江省中医院的医护人员婉拒了采访,仅以“省中人”的身份回应:“高空求助,使命必达,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这种低调与担当,正是广大医护人员的缩影。类似地,重庆的麻醉科医生刘新在飞往新加坡的航班上救治虚脱患者后,也只淡淡地说:“换做任何同行,都会这么做。”
(2)日常准备铸就瞬间勇气许多医护人员已养成随身携带简易急救设备的习惯。例如,浙江医院高血压中心主任俞蔚和邵逸夫医院周勇医生在飞往北京的航班上救治胸痛患者时,正是用随身血氧仪快速完成了检查。周勇医生表示:“现在经常需要在多院区看诊,习惯备着基础工具,没想到在飞机上派了用场。”
【生命警示:旅途健康不可忽视】(1)警惕“经济舱综合征”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钱宇教授特别提醒,长途旅行中要警惕因久坐导致的静脉血栓。2025年7月,一名30岁女子从新西兰飞抵广州后,因肺栓塞不幸离世;2023年,江苏的孙先生在乘坐4小时飞机后又连续工作4小时,突发肺栓塞险些丧命。这些案例都在为我们敲响警钟。
(2)实用旅途健康建议
勤活动:每隔1-2小时起身走动,或在座位上转动脚踝、伸展四肢
多补水:避免饮用过多咖啡或酒精,以防脱水
学放松:尝试“坐式八段锦”等简单运动,缓解肩颈压力
备药物:慢性病患者务必随身携带常用药
早求助:身体不适时立即联系机组人员,切勿硬撑
【云端上的温暖,照亮归家路】在这个平凡的夜晚,一群普通的医护人员,用专业和温暖守护了一个生命,也点亮了无数人心中对善意的信念。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医者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们能治病,更因为他们愿意在任何时候,为陌生人伸出援手。”
旅途再远,总有人为你守护;夜空再暗,也挡不住生命的光芒。
(出行有风险,健康需留心。)
点击“关注”,听胡同口的热乎气儿,唠老百姓的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