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滁州太守欧阳修知滁故事 | 贡发芹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官至翰林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坛领袖,一代文章宗师。被后人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儒家三圣”之一 。其绝世佳作《醉翁亭记》乃千古名篇,世代经典,后世文章范本,“后来古文时文多祖之”。

980年前,北宋庆历四年(1045年),龙图阁直学士兼河北都转运按察使欧阳修,因上年支持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等原因被贬到滁州任太守,在滁州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这里选择几则,以飧读者。

醉翁亭由来

刚来滁州上任时,欧阳修虽然心情不好,但仍然勤于公事,没用多长时间,他就将州府公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政通人和,因而有了充裕的闲暇时间,于是他就宠辱皆忘,彻底放松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一次,欧阳修得知州城西南琅琊寺里的住持智仙和尚佛学造诣高深,就慕名前往拜访求教,受到智仙最高礼仪接待。回来路上,开始悠闲自得的他发现琅琊山里的风光旖旎,景致优美,令人陶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这里。自此,他就经常与一帮文人墨客到琅琊山里游玩,吟诗作赋,饮酒对歌,怡情养性。

欧阳修每次进山,都要拜访智仙,礼数周到,对智仙敬重有加,帮助智仙解决许多难题,智仙非常感激,对太守的礼遇一直铭记在心。为了让太守与朋友常来琅琊山里尽情享受饮酒赋诗、酬唱互答的乐趣,智仙就安排人专门在琅琊山中溪边修建了一座亭子,专供太守与文友雅聚消遣、游目骋怀、唱和酬答。亭子落成那天,太守应邀参加竣工典礼,智仙特地献上美酒和山肴野蔌招待太守一行,并请太守为新亭命名题匾。

欧阳修非常高兴,当即与众宾客开怀畅饮,把酒临风,觥筹交错,“饮少辄醉”,而“颓然乎其间”。过了好长时间,他从醉梦中醒来,仍旧非常兴奋,自言自语道:“这里我年事最高,我醉了,就是醉翁。”立即得到众宾客回应:“对!对!对!太守老爷,您就是醉酒的老翁!”

“那好!我醉翁醉倒的亭子自然得命名为醉翁亭了!”在场宾客掌声不断,一致赞同。

智仙早就准备好了纸笔,欧阳修乘着酒兴,当即挥毫题写了“醉翁亭”三个大字作为匾额,赢得一片喝彩声。但他依然没有尽兴,于是灵感袭来,一挥而就,撰写了流芳百世的经典游记《醉翁亭记》。所以,因为有了开创北宋一代文风的欧阳修做滁州太守,才有有了天下第一名亭——“醉翁亭”,才有了传扬天下的文章之祖——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这就是醉翁亭与《醉翁亭记》的由来。

樵夫该欧文

《醉翁亭记》写好之后,欧阳修打道回府,亲自抄写六份,才搁下笔来。次日早晨,吩咐衙役分别贴到各个城门之外。

随后,他又分派衙役喊话:“我家太守欧阳大老爷,昨日撰写一篇名文《醉翁亭记》,敬请各位父老乡亲、过往商贾、文官武吏、书生文童都来过目修正。”边喊边高声朗读《醉翁亭记》全文。

大家都说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文笔优美,写得实在,让人身临其境。

这时一位五十上下在城里卖完柴火的樵夫,正从城里走出来,见城门外聚集那么多人,就挤进去看热闹,听了两遍朗读后,对衙役说:“麻烦你通报太守大老爷,就说琅琊山里老樵夫想帮他修改文章!”

衙役不敢怠慢,当即将樵夫引至正堂,欧阳修自然以礼相待。

樵夫坐下来后,欧阳修就把自己写的文章,从头背诵了一遍:“滁州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他正背着,樵夫说:“停,这里要改,太啰嗦了!”

欧阳修忙问:“你的意思是,开篇山的名字不必一一列出来?”

樵夫答道:“正是。晴天时候,如果太守大老爷站在琅琊山南天门上,可以看到四圈子都是山!”

欧阳修听了,大声说道:“有道理,有道理!滁州四面皆山。”

樵夫连连点头:“滁州四面皆山,滁州四面皆山!”

欧阳修沉思片刻,当即把开头改成:“环滁皆山也。”并读给樵夫听了一遍。樵夫满意地说:“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好,这回不啰嗦了!”

当天晚上,欧阳修在他的官邸设宴,盛情招待樵夫。留下了樵夫修改《醉翁亭记》的佳话。

谢判官种花

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宽简为政,核心要义是: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因为身处政治逆境,心境难免忧郁压抑,于是公余之暇,就寄情上水。欧阳修喜欢与一帮文人墨客到琅琊山里游玩,滁州的山水和文人的情谊成为了他最重要的精神慰藉。醉翁亭下的溪谷幽深美丽,是他常去之地。

滁州当时有一位姓谢的判官也是一位墨客,就在溪谷两岸种上一些花草,供文人雅士欣赏。

一天,谢判官特地邀请欧阳修观赏,并告知了种花经过,见欧阳修非常高兴,就请欧阳修赋诗一首,歌咏此事。欧阳修认为种花要在自然之美的基础上精妙布局,匠心独运,花色搭配适宜,花序安排合理,兼顾季节更替,于是当即题诗一首《谢判官幽谷种花》:

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

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物热爱之情以及与谢判官深厚友情,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和追求,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色彩。

修建丰乐亭

《醉翁亭记》一文充分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虽“醉能同其乐”,但滁人大多只“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于是他就想进一步表达这种意愿。

欧阳修喜欢喝醉翁亭下的让泉水,每天豆角衙役上山去让泉水给他饮用。他知滁次年的盛夏,一天,衙役偷懒,就近取丰山下的泉水冒充。他喝了一口之后,就感觉出与让泉水不一样的味道,虽然甘甜可口,但明显感觉,此泉非彼泉也。就询问此泉水来处,衙役不敢撒谎,如实禀告,此泉水来自滁州衙门西南百步之遥的丰山脚下。

丰山高耸,涧谷幽深,一汪泉水汩汩流淌,经年不歇。于是,欧阳修实地勘察之后,就派人疏通泉水,凿石平地,为老百姓汲取泉水提供方便。

为了能在公务之余来到泉边,和百姓一道能闲坐休憩、倾心交谈、饮泉赏景,于是就亲自筹款在泉水边修建了一座漂亮的亭子。因泉水就在丰山之下,泉边修亭是为了与民同乐,于是就将无名山泉取名丰乐泉,将泉边的亭子取名丰乐亭。

丰乐亭建好之后,欧阳修因感念朝廷宽松放权,自己“宽简”理政思想得意充分实施,感慨治下的滁州百姓安居乐业,便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丰乐亭记》,这篇经典之作与《醉翁亭记》被后人誉为滁州“文化双璧”。同时,他还写了一首诗,进一步表达他与民同乐的豪迈之情: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从此,丰乐亭和醉翁亭一样,不仅成为了中国名亭,还成为了当今滁州珍贵的文化瑰宝、游人访古探幽的绝佳胜地。

洗清杀婿罪

欧阳修知滁期间,滁州城郊有位赵姓店主,拿手绝活“翡翠汤”连神仙都要垂涎三尺,因此得了个“赵一绝”的绰号。

赵一绝年届五十,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大娇年已十九,小娇也已十七,都长得国色天香,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一天,赵一绝灵机一动,决定对诗选婿,他冥恩苦想之后写了一首诗:“一大娇,二小娇,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六七两腮脂粉,八九打扮十分俏。”

一天,京城的七个翰林院学士来到滁州琅琊山游玩,听说这件事后,就前去凑热闹。其中李翰林当场对道:“十九月亮八成圆,七个翰林六人惭,五更四点三分明,二娇随我一人还。”说完端起那碗温凉适中的“翡翠汤”,一口气喝完。

赵一绝心想,一个翰林学士,前途无量,当即承诺:“好,对得好!我答应你,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你!”话音刚落,忽见李翰林七窍流血,气绝身亡。

余下六个翰林扯着赵一绝走进滁州府衙,状告他“悔婚杀人”。赵一绝连喊冤枉,滁州太守陈知远逼迫赵一绝招供,未能奏效,就把他押进死牢!

两个多月后,陈太守升迁,欧阳修降职调出知滁州。他到任后专门提审了赵一绝,详询之后,对赵一绝说:“你马上回家,烧一大碗‘翡翠汤’备用,本官随后即到!”

欧阳修请来一位射技高超的神箭手,带着衙役赶到了赵一绝的客店。

欧阳修让人把备好的“翡翠汤”放在李翰林当初放碗的门枕上,然后叫众人远远地避开,欧阳修和神箭手则站在院子里静静地盯着“翡翠汤”上方的廊檐。一会儿,瓦缝里钻出一只鸡蛋大小的蜈蚣头,为香气所诱,蜈蚣嘴里流出一滴滴涎液,正好落进“翡翠汤”里。欧阳修把手一挥,神箭手拈弓搭箭,一箭射出,将蜈蚣头牢牢地钉在了廊檐下的横木上。

随后,欧阳修叫人将那碗“翡翠汤”灌进了一只狗肚子里,那狗只跳了几下,便倒地毙命。

于是,欧阳修对赵一绝说:“你的冤情已经洗清,你没有杀人。但李翰林的死却是因你对诗选婿而致,你也难逃干系。本官判你赔付李翰林家人一百两银子,你可愿意?”

赵一绝当即跪下磕头:“多谢青天大老爷,我愿意,一百个愿意!”

巧断婆媳案

滁州府的东北郊,住有婆媳俩人。婆婆早年守寡,儿子常年到外面做生意,家里只有婆媳俩。

媳妇为人贤惠本分,对婆婆很孝敬。谁曾想个婆婆不正经,跟西山神山寺里的一个和尚勾勾搭搭。左邻右舍都知道,只有媳妇一个人蒙在鼓里。

一天,婆婆正与和尚在房里亲热呢,媳妇推门来家撞见,吓得一转身提个空篮子下河去了。婆婆心眼坏,她怕丑事让媳妇捅了出去,就诬陷媳妇不要脸,在家偷野汉子。媳妇忍无可忍,就把婆婆偷和尚的事抖开了。地保得知报官,婆媳俩被传到州衙。

欧阳修坐堂问案,一听说婆媳俩都说别人偷汉子,都说汉子是神山寺的那个和尚。于是欧阳修就叫衙役把神山寺那个和尚带上了大堂,已与婆婆串通好的和尚说自己与媳妇有奸情。

欧阳修抬眼往堂下一看,见堂外看热闹的人密密麻麻的,内中有一个卖奓刺鞭子的也站在人群中。

欧阳修说:“来呀,从堂下卖奓刺鞭子那里买来两根鞭子用。”不一会儿差人递上两根奓刺鞭子。

欧阳修道:“你婆媳二人听着,身为和尚不守清规,违犯戒条,本官要你二人用这鞭子抽打这和尚,以示惩罚。”

婆婆哪舍得打呢?她只在和尚的背后和小腿上轻轻地挠了两下。媳妇呢,对这个坏和尚恨得要死,拿起鞭子猛抽猛打,一鞭子下去把耳朵打烂了,两鞭子下去把脸打出一道长口子了,三鞭子下去和尚身上鲜血直淌。

媳妇还要继续抽打时,欧阳修笑着阻止说:“好了,好了,别打了,这一下本官与众百姓都看明白了,谁个心疼和尚,谁就是与和尚有私情。”

婆婆一听,脸一阵红一阵白,羞愧地低着头,再说不出话来。

2025年10月14日与恒维律师事务所

作者简介

贡发芹,笔名亚鲁、贡晖,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三级律师。安徽恒维律师事务所律师,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散文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