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心口一紧。湖北一个20岁的职校学生,在实习的物流仓库里,连上夜班后倒下了。死亡证明上写着四个字——“心脏性猝死”。
如果只看这四个字,它就像一场偶然的不幸。可当你翻开排班表、听听同学的回忆,你会发现,这哪里是意外?这是早就埋下的必然。
01|他才20岁,本该有另一个人生小翔(化名)是家里唯一的儿子,父母在电话里一遍遍说:“孩子入职体检是健康的。”我能想象到,那是他们最大的安慰——我的孩子身体好,能扛住生活的苦。可没想到,生活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狠。
40℃的仓库,几十公斤的快递,日均9小时的夜班。8月几乎天天排班,9月更是连续。一个20岁的年轻人,不是在学校图书馆里熬夜,而是在流水线里消耗到最后。
我想起自己读书时的暑假打工,顶多是发传单、做家教,累是累,但心里知道“这只是临时的”。可小翔不是。他必须咬牙坚持,因为这是学校安排的实习——是通往毕业证的必经之路。
一个年轻人,不是死在病床上,而是死在了一纸“三方协议”的模糊与冷漠里。
02|校企合作,本应是桥梁,却成了买卖我必须承认,校企合作的初衷是好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去真实的职场学技能,这原本是教育与市场之间最理想的握手。
可问题在于,一旦利益进入,握手就变成了交易。企业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校把学生当作“合作筹码”,协议写得冠冕堂皇,背后却暗流汹涌。
我听说过一些故事:有学校和企业签协议时,实习生的名额甚至被当成了“指标”,一个人头几千块,企业乐意,学校也乐意。唯一不被问意见的,是学生本人。
所以,当校方说“没收到反馈”,企业说“学生是自愿加班”,听上去像是一场推卸责任的合唱。可在这背后,谁都知道,真正的弱者永远没有选择权。
03|实习,不等于毕业证我写这段话,更多是想和还在实习的年轻人说的。
我理解那种害怕:害怕请假会被记过,害怕不听话影响转正,害怕一旦和企业对抗,就拿不到毕业证。于是你们咬牙坚持,心里想的是“再撑一撑”。
可小翔的故事告诉我们:实习不等于毕业证,更不等于人生的全部。毕业证重要,但它绝对不该重要到用健康、用尊严去换。当一份实习要你付出生命的代价时,你就要明白,它早已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真正的教育,是让你学会技能,学会自立,而不是学会沉默与忍耐。
04|教育的初心:是在培养人,还是在训练驯服?有人说,这只是个别悲剧。但我认为,它远不是孤例。它揭示的是一种普遍的倾向:在某些校企合作中,学生被系统性地异化为劳动力。
教育的初心,是让年轻人走向更广阔的未来。实习的目的,本该是让他们把课堂里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学会与真实世界对话。可如今,它却被某些学校和企业扭曲成“廉价用工”的渠道。
于是,年轻人学到的第一课,不是如何提升能力,而是如何忍辱负重、不敢发声。
这才是最深的悲哀。
写在最后
很多人喜欢问:“这次谁的责任更大?学校还是企业?”可我想说,比起责任的切割,更值得追问的是:教育的底线还在吗?
当学校把学生推出去“实习”,他们应该首先记得——这些人不是劳动力,而是孩子,是家长交到你手里的生命。教育的职责,是托举,是守护,而不是与资本合谋,把学生变成流水线的耗材。
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我们的校企合作,不是桥梁,而是陷阱。
请记住:他们本应该有一个阳光、自由的人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