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天才的荣耀与局限:王羲之和王述的故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光华璀璨千年不灭。然而,这位书圣的人生并非只有笔墨风流,他与另一位东晋名士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光华璀璨千年不灭。然而,这位书圣的人生并非只有笔墨风流,他与另一位东晋名士王述的恩怨纠葛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天才的荣耀与局限。

王羲之出身琅琊王氏,就是那个“王与马,共天下”的顶级门阀。年少时,因为不擅言谈,王羲之并不太引人注意,但是,在当时名士周顗的宴席上,因为周顗先给王羲之分了一块牛心炙,王羲之从此引起人们的关注。

王羲之长大之后,庾亮评价他“清贵有鉴裁”,朝廷闻名多次征召,却都被婉拒了。王羲之这种淡泊名利的姿态,既出于真性情,也源于世家子弟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相比之下,王述虽然也出自名门--太原王氏,门第和王羲之相似,个人性格却大相径庭。王述早年孤贫,直到三十岁还默默无闻,世人甚至评价他痴傻,然而他大器晚成,最终凭借真才实学跻身名士之列。

谁能想到,这两位背景相似、才华各异的东晋名人,会上演一场贯穿半生的恩怨大戏。

王述担任朝廷任职时认真做事,赢得了很好的名声,王羲之却非常不以为然。王述担任会稽内史时,母亲突然去世,于是他回家办丧事。凑巧的是,接替王述职位的恰好是王羲之。

王羲之到任之后,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了一次,然后就再也不去了。王述一直很期待王羲之能够多来自己家几次,每次听到客人来访的消息都以为是王羲之来了,于是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结果却一直没有等到王羲之真正到来。为此,王述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王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会稽恰好在他的管辖范围内,王羲之就成了他的下属。王述去就任之前,在郡县里到处和人告别,偏偏就是不去拜访王羲之。两个人的矛盾显然已经升级。

王羲之出自名门,又极具才华,他怎么甘心永远居于“对头”手下呢?为了摆脱王述的威胁,王羲之派人去向朝廷上奏,要求将会稽拨划给越州。结果,朝廷没有批准王羲之的奏请,王羲之反倒因此成为人们的笑柄。

处在这种情况下,王羲之又是惭愧又是后悔,可是却无计可施,只能在家里埋怨儿子们说道:“我并不比王述差,现在地位却迥然有别,都是因为你们不如王坦之(王述的儿子)的缘故!”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直接导致王羲之离开官场,发誓再不出任朝廷官职。

有一次,王述到会籍视察,召见当地负责刑狱的官员了解情况。结果,被召见的官员对很多问题根本回答不上来,显示出王羲之在管理上的粗疏。

得知这种情况后,王羲之深以为耻,于是以身体有病为由辞职而去。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王羲之甚至特地到父母墓前发誓:从此再不涉足官场!

辞官后的王羲之纵情于山水之间,他或者与当地名士游宴赋诗,或者和道士到千里之外采药服食,过起悠游自在的生活。

王述的仕途并没有因为王羲之的敌意而受到任何影响,他后来又升迁为散骑常侍、尚书令,直到六十三岁重病不能再上朝才告老还乡,三年后去世。

王述虽然才能并不出众,但是他做事严谨认真、为人真诚坦率,这一点获得朝廷和许多同僚的认可和赞赏。

反观王羲之,这位千古书圣,他在艺术世界里堪称无冕之王,可是在现实官场中却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他的痛苦,也许正源于清高的个性,以及将王述视为敌对的假想。

王羲之画像,图源网络

王羲之和王述的冲突,即使在现代职场仍然具有启示作用。它告诉我们:那个让你最不爽的同事,可能恰恰是你最好的镜子。正像王述所映照出的,恰恰是王羲之性格中那份不容玷污的孤高,那份非黑即白的执拗。

当我们临摹王羲之书法潇洒的笔迹,超脱的姿态时,除了欣赏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笔法外,或许也该想一想:如果王羲之学会与王述和解,他的人生会是怎样?如果他在官场如鱼得水,是否还会有传世之作《兰亭集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