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刺绣赤壁夜游图卷(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第四年的苏轼,偶然发现月色正好,于是“欣然起行”,前往承天寺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不在乎此时为深夜几时,“硬拉”着怀民出来陪自己出游赏月。
二人漫步在承天寺,月光洒落,竹影斑驳。有怀民相伴,或对月抒怀,或畅谈人生,趁兴游于深夜,灵魂互相取暖。
苏轼行书治平帖(局部)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深夜月下的苏轼有张怀民,紫微星下皇城中的帝王,也多有“怀民般”的挚友陪伴在侧。城内的宫灯虽一盏盏地熄灭,但案头的烛火却依旧通明,照亮红墙下的未眠人。
以勤政被后世称赞的雍正,深夜常找怡亲王胤祥密谈。在《雍正朝起居注》中记载,“(雍正三年冬)上在养心殿召怡亲王,议直隶水利事,至漏下四鼓乃罢。”
“漏下四鼓”指的是四更天,大概对应现在的凌晨1点至3点。这样的事,也不是偶然发生。据历史档案记载,仅仅在雍正元年这一年,就有550件奏折是二人于深夜商讨后定夺的。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最能体现二人深厚情谊的,是胤祥在病重期间,雍正朱批的奏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允祥奏折》中就有雍正这样的朱批,“朕与王相见恨晚,今王抱病,朕心如同剜刻。汝若逝去,朕必另择地安葬,与尔相邻。”看到这,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间不仅仅是深夜共事的君臣,更是灵魂相契的挚友。
同样微妙的君臣之交发生在乾隆与和珅之间。在《啸亭杂录》这一非官方笔记中有所记载,“纯皇晚年,每夜召和珅入养心殿,或议政事,或品诗赋,至夜分乃出。” 翻阅军机处的档案发现,和珅曾在凌晨呈上关于镇压起义的奏折,乾隆朱批“朕意与卿同,即照此办理”,可见私人笔记中所载的文字,也有一定的真实性。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伴君如伴虎,帝王少有情爱,也少有能明说的挚友,但这份相伴情谊却在历史记载中有迹可循。在《乾隆朝起居注》中就有“微妙”的体现,在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和珅从西藏回京后,曾接连七日“夜宿军机处值房”,而在这期间皇帝处理的奏折中也多有“和珅转奏”的字样,可见忙碌到深夜的乾隆也有自己的“怀民”陪伴,处理繁杂的公务。
清宫帝王的挚友也不只局限于君臣之间,我们熟知的苏麻喇姑算是康熙的“怀民”,据胤祹回忆,其在幼时常见 “皇父深夜至苏麻喇姑所居偏殿,谈论至深夜”。
胤祹生于康熙二十四年,“母定嫔万琉哈氏,育于苏麻喇姑。”皇帝不仅将自己的皇子破格交由其抚养,而且遇到朝政疑难后,也多次与其深夜阔谈。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因帝王特殊的身份,我们很难从史料中直接找到详实的确切记载,只能靠延伸拼凑出帝王背后的柔情。
今天,“怀民”成了一个知己的代名词,总会时不时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羡慕苏轼之余,我们不妨也回想下,那些曾在我们人生中出现过的“怀民”,与他们是否已经许久不曾联系,要不这周就约出来叙叙旧?
备注:
本文内容以官方及网络资料为基础,在细节创作上适当地发挥了一些联想和创造。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需转载文章或有任何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转载文章需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