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当上大学已经不是一件难事儿,我们该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

当人人都是大学生时,你要做的不是随便选大学,而是选专业以前家长常说 “考上大学就等于半只脚踏进好日子”,可现在再看 ——

当人人都是大学生时,你要做的不是随便选大学,而是选专业

以前家长常说 “考上大学就等于半只脚踏进好日子”,可现在再看 —— 广西本科第四次补录 “不设分数线,没被录取都能报”,陕西物理类专业组降 30 分后 364 分就能上本科,广东某民办高校二次补录后还缺 5626 人……

越来越多的信号说明:上大学早就不是 “难事”,难的是 “选对大学和专业”,避免毕业即失业,沦为 “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当 “上大学” 的门槛降低,我们该怎么选才不踩坑。

一、上大学不难,但 “有价值的大学” 依然难

先给大家看组数据:2024 年国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 60%,普通高校招生 1070 万人,加上专升本、中职升高职,一年有 1200 多万人能走进大学校门。

换句话说,只要不是完全放弃学习,想找个 “能发本科文凭” 的学校,现在真不难 —— 陕西 364 分能上本科,剔除赋分制的起评分,实际考分不足 300 分也有学上;广西甚至开启第四次补录,不设分数限制,就怕招不满。

但千万别被 “上大学容易” 骗了,这背后藏着 “分层”:那些频繁补录、缺额严重的,大多是偏远地区的民办本科,学费一年好几万,专业多是 “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 这类就业面窄的;而真正好的大学 ——985、211,甚至优质的公办高职,分数线依然居高不下,清华北大该难考还是难考。

就像有人说的 “就算全国只剩 100 万人高考,清北也只会招那么多人”,优质教育资源永远稀缺,“上大学容易” 不代表 “上好大学容易”,更不代表 “上能就业的大学容易”。

很多家长和考生没看清这一点,为了 “本科头衔”,让孩子去读学费高、地理位置偏、专业没特色的民办本科,结果四年下来,钱花了不少,毕业找工作时发现,自己的文凭还不如那些学了新能源、智能制造的高职生 —— 人家毕业能进车企、工厂拿 6000 + 月薪,自己却只能在小公司做文员,月薪 3000 还不稳定。

二、别踩 “为上大学而上大学” 的坑:民办本科≠好未来

现在最该警惕的,就是 “不管专业好不好,先混个本科文凭再说” 的想法。

那些频繁补录的民办本科,看似给了 “上本科” 的机会,实则可能是 “坑”:

首先是学费高,性价比低。

很多民办本科一年学费 2-4 万,加上住宿费、生活费,四年下来要花 15-20 万,对普通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可毕业时,因为学校名气小、专业没特色,找工作时根本没竞争力,相当于 “花了大价钱买了张没含金量的文凭”。

其次是专业 “虚”,没对接就业。

这些学校常开的专业,比如 “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管理”,听着好听,实则课程空泛,没实操性,学生毕业后既没技能,也没行业资源,只能跟大量本科生挤 “文员岗”,甚至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更关键的是,“本科头衔” 早就不是就业的 “硬通货” 了。现在企业招人,更看重 “你会什么”,而不是 “你是不是本科”。

比如新能源车企招技术工人,更愿意要能看懂电路图、会操作设备的高职生;互联网公司招运营助理,更青睐有过账号运营经验的专科生,而不是只会背理论的民办本科生。

与其花四年时间混个 “本科虚名”,不如选个能学真技能、对接产业的学校,至少毕业能有口饭吃。

三、非学霸的正确选择:盯着 “就业” 选,别盯着 “头衔” 选

对大多数非学霸考生来说,选大学和专业的核心,不该是 “能不能上本科”,而该是 “毕业能不能找到工作”。这里给两个具体的方向,比盲目冲民办本科靠谱多了:

第一个是 “选地域:往产业集中的地方去”。

别迷信 “本科”,优先选沿海、省会等产业发达的城市,哪怕是读高职。

比如广东、浙江的新能源产业集中,当地的高职有 “新能源汽车技术”“光伏工程技术” 专业,学校会跟车企、光伏企业合作,学生大二就能去实习,毕业直接签合同,月薪能到 5000-8000;而偏远地区的民办本科,就算是 “新能源专业”,也没企业对接,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毕业还是找不到工作。

第二个是 “选专业:盯紧‘小而专’的技能型专业”。

别选那些 “大而全” 的专业,比如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转而选 “小而专” 的技能专业,比如 “口腔医学技术”(能进牙科诊所做技术助理)、“工业机器人技术”(对接工厂自动化岗位)、“电子商务运营”(学直播、店铺运营,毕业能去电商公司)。

这些专业看似 “不高大上”,但有明确的就业方向,企业招人的时候 “缺人”,学生毕业不用挤破头。

见过不少考生,分数够上偏远民办本科,却选择了省会城市的高职,学 “智能制造专业”,毕业进了当地的车企做技术员,月薪 6000+,五险一金齐全;而他那些去读民办本科的同学,毕业还在到处找文员工作,月薪 3000 还没社保。

这就是 “选对” 和 “选错” 的差距 —— 不是学历高低,而是能不能对接就业。

四、优质资源仍稀缺,别躺平也别盲目

当然,也不是说 “本科没用”,而是要认清 “分层”:如果你分数够高,能上公办本科的好专业(比如师范、医学、工科),那当然要去;但如果分数只能上民办本科,专业还没特色,就别硬冲了。

优质教育资源永远稀缺,清华北大难考,公办本科的好专业也难考,这是现实。

但对非学霸来说,不用跟学霸抢 “顶尖资源”,而是要在 “普通赛道” 里找 “能落地的机会”—— 比如学个能赚钱的技能,去产业集中的城市,至少能保证自己毕业不用靠父母养,不用为了 “脱不下长衫” 而焦虑。

总结一句话:当 “上大学” 不再难,我们更该把 “能不能就业” 放在第一位。

别为了 “本科头衔” 浪费四年时间和金钱,选一所能学真本事、对接产业的学校,比什么都重要。

毕竟,对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毕业能有份稳定的工作,能养活自己,才是最实在的 “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