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打了个喷嚏,怎么就骨折了?”在骨科门诊,这样的疑问并不少见。许多人难以想象,看似坚硬的骨骼,为何会脆弱到连一个喷嚏都承受不住?答案往往指向一种与衰老密切相关的疾病——骨质疏松症。
01骨质疏松=“静悄悄”发生的骨折?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会导致骨脆性增加,患者极易发生骨折。权威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而在65岁以上人群中,这一数字飙升至32.0%——相当于每三位老人中就有一人面临其困扰!
96岁的李大爷(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他因腰部剧痛就医,最终被诊断为腰椎压缩性骨折,根本原因正是长期被忽视的骨质疏松。这样的案例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很多老人都是在出现严重症后,才意识到骨骼早已被悄悄“侵蚀”。
02六大疼痛信号,最后一种极易被忽视
骨质疏松并非无迹可寻,以六类症状可能是其早期信号:
1.夜间或凌晨痛:
常因白天活动积累的微损伤在静止修复时引发,翻身或平躺时可能加剧。翻身活动,改变体位或者咳嗽打喷嚏时出现疼痛加剧就可能是胸腰椎骨折。有时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在正常走路时不很痛,变换体位才会痛。
2.腰背痛:
70%-80%患者的首发症状,多为深部钝痛,弯腰、久坐或提重物后加重。
3.四肢痛:
表现为弥漫性酸胀或隐痛,常见于膝、髋和手腕,易被误认为关节炎或劳损。
4.慢性痛:
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休息仍不缓解,可能伴随微结构破坏或神经受压。
5.急性剧痛:
突发剧烈疼痛常提示骨折,如髋部或椎体骨折,需立即就医。
6.功能障碍:
少数患者还可能以“腹痛”或“排尿困难”为首发表现,实为椎体变形刺激神经所致,需影像学进一步鉴别。
03微创 “打一针”:高龄患者的全新康复选择
面对李大爷 96 岁的高龄,以及腰椎压缩骨折带来的剧烈疼痛和活动受限,如何在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快速缓解症状、恢复功能?上海德济医院/青岛大学上海脑科医学中心骨科王亮主任团队,为他制定了 “腰椎椎体成形术” 的治疗方案 —— 这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成熟微创技术,能让患者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治疗,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手术过程:精准、安全的 “骨水泥修复”
整个手术通过微创穿刺完成,无需大切口:医生在透视设备的实时监控下,将穿刺针精准插入骨折的腰椎椎体,再缓慢注入骨水泥。骨水泥注入后会快速凝固,不仅能确保均匀弥散、避免渗漏,还能即时增强椎体的硬度和结构稳定性,从根本上解决骨折导致的疼痛和不稳定问题。
核心优势:快速康复 + 三重改善
快速康复:由于创伤小、局部麻醉,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远超传统开放手术。李大爷在术后 2 小时就能下地活动。
形态修复:骨水泥凝固后能撑起塌陷的椎体,帮助重建腰椎正常的生理形态,避免因椎体压缩导致的身高变矮、脊柱畸形。
功能恢复:椎体稳定性恢复后,对周围神经的压迫也会随之解除,像李大爷术前的排尿困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的腹痛等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改善。
止痛明显:骨水泥固化后能稳定骨折端,消除骨折移位带来的疼痛刺激,多数患者术后疼痛会显著缓解,当天就能感受到明显变化。
预防骨质疏松,日常应保证足够的钙(1000–1200mg/天)和维生素D(800–1000IU/天)摄入,坚持每日30分钟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建议每年检测骨密度,高危人群(家族史、骨折史、长期使用激素等)应从50岁开始筛查。
上海德济医院/青岛大学上海脑科医学中心骨科王亮主任提醒:切勿将骨质疏松疼痛误认为“腰肌劳损”或“腰椎问题”而自行处理。若出现腰背痛突然加重伴活动受限;一年内身高缩短或驼背;无外伤却四肢持续疼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骨密度、影像和血液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微创技术的进步也为高龄患者提供了全新高效治疗选择,不再让“怕手术”延误治疗,帮助患者尽早摆脱疼痛、恢复自理能力,同时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肺炎、血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