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以身为饵钓富贵:有些人以为的奋斗,也许不过是蝇营

记得读过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有人问一条小蚯蚓,爸爸去哪儿了?小蚯蚓高兴地说:爸爸和渔夫钓鱼去了。对蚯蚓来说,这是是一种沉

记得读过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有人问一条小蚯蚓,爸爸去哪儿了?小蚯蚓高兴地说:爸爸和渔夫钓鱼去了。

对蚯蚓来说,这是是一种沉痛的无奈。

而有些人,却主动以身为“饵”,去猎取富贵和所谓的“成功”。

公元前340年,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命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魏国的领军大将是商鞅在魏国时的好朋友公子卬。

战前商鞅写了封信给公子卬说:“我们本来是好朋友,现在同为两国的主将,不如这样,你过来我们见个面,喝喝酒聊聊天,然后结个盟缔个约,就不用打了,这样对我们两国都有好处。”

公子卬觉得这个主意甚好,就过来了。

然后,就被商鞅抓起来了。

商鞅趁机大破没有主将的魏军,魏国刚被齐国锤了一顿,现在又上了商鞅的当,只好向秦国割地求和。

商鞅出卖朋友,立下大功,秦孝公将于、商两地的十五邑封给他。

商鞅的“商”字,就是这么来的。

这种操作,连郭沫若都看不下去了。

郭老对此评论道,虽然说是兵不厌诈,各为其主,但像这样出卖朋友,出卖故国,实在是“可以令人惊愕的事”。

出卖自己的才能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出卖自己的良知呢?

范雎说商鞅为了秦国,把自己的身心都奉献了出去,一心为公而不顾自己的私利。

范雎只说对了一半,商鞅确实到了为了秦国而把自己的良心都献出去的地步。

但说他是为公而不顾私利,那就是谬以千里了。

恰恰相反,正是对功名富贵的执着,使商鞅自己,变成了一架出卖良知、无底线追逐名利的功利机器。

在扭曲的功利主义心态加持下,他冷静而清醒:“成功”的彻底需要彻底的出卖。

与其说是对秦国的一种无私奉献,不如说是对名利追逐的一种忘我精神。

以灵魂与魔鬼做交易,终将被魔鬼反噬。

秦孝公死后,被商鞅处罚过的公子虔即位,他给对大秦忠心耿耿的商鞅安的罪名竟然是:谋反。

是不是很幽默?

更幽默的还在后面,当商鞅走投无路时,想去投奔魏国,人家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您老连老朋友公子卬都能出卖,我们不欢迎这种人。

他在逃亡途中想住店,被店主人拒绝,说你没有证件,根据商君制定的法律规定(他不认识商鞅),我们要吃官司的。

他想投奔别国,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因为惧怕秦国的强大而不敢收留他。

而秦国的强大,商鞅是始作俑者。

作茧自缚、作法自毙,还有比这更清楚无误的注解么。

商鞅之后,为秦国“鞠躬尽瘁”的是李斯。

他也不出意外地“死而后已”了。

“鼠头鼠脑”(《史记》关于他与老鼠的记载,这个上蔡小吏就与鼠有了不解之缘)的李斯,自以为从“厕鼠”和“仓鼠”那里,悟得了人生的“真谛”。

他竭尽一生之力,只是想成为一只“食积粟,居大庑”、不用时时担惊受怕的仓中硕鼠。

这也注定了,无论他成就多大的事业,也难掩心中的那个“小”字,还有骨子里的蝇营狗苟。

公元前208年,李斯为赵高所构陷,被腰斩于咸阳。

有个儿子和他一起被绑赴刑场,李斯对儿子说,我想再和你牵着黄狗,一起出上蔡东门去追逐野兔,还能办得到么。

也许李斯这时才明白,他孜孜以求的所谓“成功”,只不过是一场虚空。

令他念念不忘的,不是那些蝇营狗苟的“奋斗”历程,面是在阳光下努力地生活,以及与之相伴的内心深处的平静。

可惜的是,他连个坐在家门口告诉别人“爸爸和渔夫钓鱼去了”的儿子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