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日军伤亡3千,我军伤亡近8万,中条山战役为何惨败?该说出真相了

1941年5月,日军大本营调集10万兵力,在陆航部队的掩护下,分三条进攻线,围攻中原黄河防线的“中条山”地区。没错,在这

1941年5月,日军大本营调集10万兵力,在陆航部队的掩护下,分三条进攻线,围攻中原黄河防线的“中条山”地区。

没错,在这里便爆发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役,号称抗战以来最大耻辱之战—中条山战役!

按理来说,中国军队有20万重兵,驻防在中条山地区,还按照山势修建防御阵地,整体守势是居高临下,可以轻松抵御日军的多波次进攻。

但是,战斗结果却令人心痛,中国军队伤亡高达7.7万,日军伤亡不到3千,这也导致国民党军队被迫退守黄河以南,日军得以打通南下洛阳,西进西安的通道。

那么,占尽天时地利的中国军队,为何在中条山一战惨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1.临阵易将坏事?

关于中国军在中条山惨败的主流说法便是:

战役爆发前,蒋氏得知卫立煌和我方关系密切(我军很多武器弹药都是卫援助的),便直接把中条山最高指挥官,由卫立煌调任为何应钦,最后导致中条山战役惨败。

卫立煌将军

那么,历史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直接看卫立煌将军的任职,其担任第一战区司令官职务,一直到持续到1942年1月,再被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第一战区司令官一职便由蒋鼎文接任。

简单来说,在中条山战役期间,卫立煌依然是第一战区司令官(何应钦来接任指挥权,中条山的中国军队几乎不认他),自然可以节制中条山战场的中国军队。

然后,中条山战役中的第14军,在战斗详报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1941年4月底,第14军被要求北渡准备作战,但85师尚未补充完备,到5月1日,军长请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曾万钟,85师集结地。

当时,经过第五集团军军事会议,认为集结在祁家河附近合适,但是必须等到卫长官返回行辕后才能决定。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第14军属于卫立煌的心腹部队,部队的每一步行动,都需要完全听从卫立煌的调遣。

到5月5日,卫立煌仍命85师开赴桓曲以北。

其实,从4月中旬到5月初,卫立煌并没有在第一战区指挥,直到5月4日才回到洛阳,负责第一战区战事,并指挥中条山会战。

那么,也就是说没有临阵换将,导致中条山战役惨败的说法了!

同时,卫立煌也不是专门被蒋氏调回去的,当时正值国民党召开五届八中全会,作为中央执行委员的卫立煌自然要参会,而且五个战区司令都赶回了重庆。

何应钦

然后,关于何应钦是否真的,改变了卫立煌此前在中条山防线的战略部署呢?

其实,何应钦就是个典型的文官,带兵打仗对他而言,就如同杨伯涛评价黄维:打仗是个外行!

当时,何应钦在巡视中条山防线时,的确是给出了建议,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实,也就是说何应钦的话语,在中条山上根本不起作用,这些人只认卫立煌。

那么,还有一个令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卫立煌在重庆开完会后,为什么不立即赶回洛阳呢?

其实,在重庆国民政府召开五届八中全会的时候,蒋氏就单独和卫立煌进行多次秘密会谈,以至于会议结束后,蒋氏还想和卫立煌探讨国际局势问题,时间也就耽误了。

其实,不光是卫立煌,连第四战区司令张发奎在重庆也逗留了半个多月,许多高官武将来重庆后,觉得难得到大后方,有的甚至去成都、都江堰、峨眉山游玩。

2.中条山并非败在1941

在关于中条山战役作战部队,部分披露的战斗简报中,明确表示日军擅长钻空中国军队内部。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抗战电视剧《雪豹》来解释。

淞沪会战后,周卫国带人在苏州一带修整时,便遇到一支乔装打扮的日本军队,在经过盘问后得知。

这支日军小队,他们接受的命令,便是打入中国军队内部,制造混乱,必要时刻进行斩首行动,而且这种规模的渗透部队不止一支。

同时,在中条山战场,第一战区的会战要报中就提到:日军以多路纵队寻求我守军结合部,以多数空军诱导掩护,突进直入,首扑各级司令部。

当时,日军运用快速小部队,化装为难民,潜袭各司令部和指挥中枢,破坏中国军通信设施,占据后方要隘,配合野战军作战。

就拿“益子挺进队”来说,也是《亮剑》山本特工队历史原型,隶属于日军第36师团第9中队,全队人数124名,包括特务和翻译,并配备重机枪、掷弹筒等精良武器。

这支益子挺进队,当时任务就是袭击八路军首脑指挥所,扰乱八路军中枢指挥机关。

他们不仅身穿八路军服,而且很多日军士兵懂中文,还装模作样帮助老百姓担水、砍柴,让老百姓信以为真,在进入抗日根据地后,给八路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1942年12月,一支益子挺进队小队被八路军消灭,导致益子挺进队行踪被完全暴露,不再适合执行渗透作战,最后这支部队解散。

然后,我们再回到中条山战役!

当时,战区对于中条山战事的失利检讨便是:通讯联络不良,为第五集团军失败的主因,在会战开始3天后,集团军各部无线电便全部中断。

所以,日军抓住中国军各部失联的机会,进行钻空偷袭,中条山战场的各级指挥官,对部队缺乏绝对控制,导致部队混乱,最终从小败退到大溃败。

据相关战斗资料披露:第五集团军部分部队,不爱惜武器,在战斗紧急情况时甚至随意丢弃武器。

同时,中条山的防御部署,本身就有大问题,将实力最弱的43军部署在正面防线,而日军以重装部队(投入70个步兵大队,65个炮兵中队)和第3飞行集团军协同攻击,仅用一天就突破中条山正面防线。

就这样,日军得以控制住中条山南面,以及最为重要的黄河渡口垣曲,并将中条山地区一分为二,这也让防守的中国军队,失去了后方补给和撤退通道。

其实,日军对于中条山的扫荡进攻,绝非就是1941年的这一次战役,而是历经多次的战略围攻、蚕食山西乃至华北地区。

从1937年开始,中国军队在山西地区不断损兵折将,阎锡山苦心经营的太原也被日军攻陷,而后晋城、长治等地也相继陷落,导致中国军被迫防守在狭窄的中条山地区,最后被日军围堵消灭。

总结来说,日军准备太充分了,10万野战军,配备坦克、飞机、大炮,战前经过缜密侦查和战斗计划,还有大量汉奸带路。

反观中国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参战部队多数是杂牌军,防御工事不齐全,防谍不积极,开战后通讯断联,各自为战,何谈胜利?

最后,对于中条山战役的惨败,我还是想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