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隆庆三年(1569年),朝廷在赣粤边境的崇山峻岭间设立定南县,取"安定南方"之意。这一决策源于嘉靖年间持续四十余年的匪患,下历堡乡民赖清规聚众数千,以定南神仙岭为据点,活动范围横跨赣粤六县。朝廷为彻底解决匪患,割信丰、龙南、安远三县边境之地设县,形成"三城门"明代县城格局。古城东门迎阳、南门丰阜、西门宝成,1460米城墙与卵石铺就的街巷,成为古代县城的活态标本。
二、红色记忆:纪律之城的诞生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途经定南上礤村时,将"六项注意"扩充为"八项注意"。这一革命纪律的完善,源于红军在定南月子乡击溃民团后,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实践。定南成为人民军队铁纪的发源地之一,其红色基因在1930年中共油汶湖支部建立时得到延续。1949年8月21日,解放军四二八团解放历市镇,揭开定南历史新篇章。

定南围屋群是赣南客家建筑的独特分支,现存200余座中,虎形围屋以虎头门面著称。这种"金包银"墙体结构,外层用砖石砌三分之一,内层以三合土夯筑,既坚固又兼具防御功能。明远第围作为典型代表,占地2359平方米,168间房舍可容纳200余人,其悬山屋顶与卵石巷道,生动诠释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存智慧。

定南县志记载了多次生态危机:民国14年(1925年)早稻遭虫害九成绝收;1954年松毛虫害波及13600亩山林。这些灾害催生了独特的生态治理智慧,如九曲河畔的客家梯田系统,通过"山-水-田"循环体系,实现水土保持与粮食生产的平衡。如今,定南客家古城景区将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结合,成为赣粤边界的新地标。
从明代抗匪的军事要塞,到革命纪律的发源地,再到客家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定南的历史是一部边陲重镇的生存史诗。其"三城门"古城格局、红色记忆、围屋建筑与生态智慧,共同构成了赣南客家文化的多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