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重阳节登高最初是为了啥?不是只为赏景

1972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里,记载了一段奇怪的汉代习俗:九月九日这天,人们要 “登高山,佩茱萸,饮菊酒”,做完

1972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里,记载了一段奇怪的汉代习俗:九月九日这天,人们要 “登高山,佩茱萸,饮菊酒”,做完这些才能 “避疫鬼,远邪祟”。要是只看现在的朋友圈,你肯定会以为登高就是去山顶拍风景、晒定位,但翻开老祖宗的记载才发现,这事儿最初跟 “赏景” 半毛钱关系没有,甚至带着点 “保命” 的紧迫感。

1. 登高起源:从《易经》到民间传说的 “避灾逻辑”

要搞懂登高的初心,得先从 “重阳” 这个日子说起。《易经》里把 “九” 定为阳数,九月九日刚好是两个阳数重叠,所以叫 “重阳”,也叫 “重九”。但古人眼里,这种 “极阳” 的日子反而藏着风险 —— 阴阳失衡容易招惹不好的东西,就像现在咱们觉得 “物极必反” 一样。

最早把 “登高” 和 “避灾” 绑在一起的,是南朝梁人吴均写的《续齐谐记》。书里讲了个叫桓景的人,跟着神仙费长房学道。费长房提醒他:“九月九日你家有大灾,赶紧带着家人登高山,每人插茱萸枝,喝菊花酒,就能躲过一劫。” 桓景照做后,回家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全病死了,自己家人却安然无恙。

当然,史学界对这个故事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是后世为了解释习俗起源编造的传说;其二觉得虽有虚构成分,但反映了汉代人对重阳节 “避灾” 的核心认知。不过不管故事真假,“登高避祸” 的观念在汉代确实很流行,这可不是空穴来风。

2. 史料佐证:正史与文物里的 “登高真相”

比《续齐谐记》更早的《西京杂记》,是西汉人刘歆写的笔记,里面明确提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这里的 “令人长寿” 可不是靠赏景陶冶情操,而是因为古人相信茱萸和菊花酒能 “驱邪解毒”。茱萸这东西现在少见,但在汉代是常用药,能驱虫、防瘟疫,佩在身上相当于 “古代版防疫包”;菊花酒则被认为能 “轻身耐老”,本质都是应对当时医疗条件差的生存智慧。

正史里也有线索。《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重阳节有 “登高、射礼、饮酒” 的仪式,这些活动都由官府组织,明显带着集体避险的性质。想想看,古代村落多在平地,卫生条件差,九月又是换季容易闹瘟疫的时候,组织大家爬到通风干燥的山上,既能避开低洼处的瘴气,又能通过集体活动凝聚人心,说白了就是一场 “季节性防疫行动”。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里,还记载了用茱萸泡酒治 “虫咬”“疮疡” 的方子,这也印证了茱萸在古代的药用价值 —— 登高时佩茱萸,根本不是为了好看,是实打实的 “保命装备”。

3. 演变轨迹:从 “避灾” 到 “赏景” 的千年转身

那登高是啥时候跟 “赏景” 挂上钩的呢?这得归功于魏晋时期的文人。魏晋名士喜欢 “放浪形骸”,重阳节登高本来是避灾的俗事,到他们这儿就变成了宴饮赋诗的雅事。

比如陶渊明,他在《九日闲居》里写 “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还说 “举坐同此欢,奉爵忽见招”。这里虽然还提到了菊花,但重点已经从 “饮菊花酒避灾” 变成了和朋友登高喝酒的闲情逸致。不过陶渊明也没完全丢掉老传统,诗里还写了 “空服九华散,聊以慰我情”,“九华散” 就是用菊花做的药散,可见那时 “避灾” 的底色还没完全褪去。

到了唐代,登高彻底火了,但赏景还是附加项。李白写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王维写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诗里既有登高的场景,也有怀乡、抒怀的情感,但 “插茱萸” 这个核心习俗还在,说明大家没忘登高的初衷。

真正让登高变成 “纯赏景” 的是宋代。宋代城市经济发达,市民文化兴起,重阳节成了全民狂欢的节日。《东京梦华录》里记载,汴京人重阳节要 “出城登高,游赏园林”,还会买 “重阳糕” 吃,这时佩茱萸、饮菊酒的习俗淡了,登高的主要目的变成了 “秋游赏景”。就像现在咱们国庆出游,本来是纪念国庆,慢慢变成了纯粹的度假,道理是一样的。

4. 现代关联:今天登高,藏着老祖宗的文化密码

现在咱们重阳节登高,很少有人再插茱萸、喝菊酒了,大多是爬爬山、看看风景,顺便陪陪家里的老人 —— 毕竟现在医疗条件好了,不用靠登高避灾了。但你可能没发现,老祖宗的智慧其实还藏在里面。

比如,重阳节登高后来和 “敬老” 绑定,这其实是 “避灾” 观念的延伸:古人希望通过登高避开灾祸,换来长辈长寿;现在我们陪老人登高,是希望长辈身体健康,本质都是对 “长寿” 的期盼。还有,秋天登高能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和古人 “登高山避瘴气” 的健康诉求,其实异曲同工。

很多人不知道的反常识知识点是:咱们现在说的 “登高” 不一定非得爬山。古代城里没有山,人们就登城楼、登塔,甚至登自家的屋顶,只要 “升高处” 就行。就像现在住在高楼里的人,重阳节去阳台晒晒太阳、看看远处的风景,其实也算是一种 “现代版登高”,核心都是 “向上” 的美好期盼。

小时候跟着家里老人登高,总觉得是件麻烦事,现在才明白,那些看似过时的习俗里,藏着老祖宗对生存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从汉代佩茱萸避灾,到唐代登高抒怀,再到现在陪老人赏景,重阳节登高的形式变了,但 “祈福长寿” 的内核从来没变过。

你今年重阳节登高了吗?是去爬了山,还是在阳台看了风景?家里长辈有没有跟你讲过关于重阳的老规矩?评论区聊聊呗。要是喜欢这类老习俗的故事,别忘了关注我,下次咱们聊聊重阳糕里藏着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