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都兰的苍茫戈壁之上,一座层叠着九重的巨型古墓,宛如沉睡的巨龙一般,被当地人称作“九层妖塔”。它并非仅仅是传说,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血渭一号大墓,一座融合了汉藏文化、暗暗蕴含着宇宙观的神秘陵寝。考古专家仅仅挖掘了两层,就停了下来,这并非是因为畏惧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一场与时间、技术以及文明尊严之间的博弈。
血渭一号大墓的构造堪称古代建筑奇迹,其封土高33米,以柏木与石块交替叠压九层,每根柏木需生长百年以上,建造耗时万人一年之久。
这种“九层”结构不是随意设置的。在吐蕃文化中,“九”这个数字代表天地之间的极限之数,与此同时也暗暗呼应着通往天界的意思。
墓中出土的丝绸,波斯银币,及藏文木简,证明此处曾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枢纽。
不过正是这种跨文明的价值,让考古者不得不慎之又慎。
停止挖掘的深层原因,远非民间传说的妖灵作祟。
首先墓葬结构,它就像那脆弱如蛛网一般,有九层柏木,经历了千年之久,已然腐朽且失衡了。倘若强行深入进去,恐怕会引发一连串的坍塌。
其次技术局限乃是关键的束缚:墓中的丝织品一旦接触空气便会迅速粉化,彩色棺木上的壁画需要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进行保护,不过高原的这种环境使得现代设备很难充分地施展其作用。
更关键的是,此刻考古伦理更为突出,当一座墓葬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还没法得到充分解读之时,适度地保留空白,正是对历史最为真切的尊重。
这座大墓,最让人震惊的是,它展现出,古代文明相互影响、相互映照的,深刻画面。吐谷浑在唐朝和吐蕃之间,长期起到,沟通、连接的作用;它的墓葬里,不但有吐蕃风格的祭祀坑,还出土了,中原很流行的陵阳公样织锦,甚至发现了,来自波斯的器物。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挑战了以往以“华夏为中心”的历史叙述模式。而考古工作暂时停止,正是对这种复杂文化现实的慎重态度的体现:我们做的不只是,挖掘文物,更是在努力理解,一种已消失的世界观和认知体系。
当下科技,或许终有一日,能够无损地将墓室全貌探明。但等待本身,即乃是一种智慧。如考古学家韩建华所说,抢救性发掘的意义在于,“让墓葬重新获得学术生命”。血渭一号大墓的未解之谜,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未知的敬畏,有时候暂停脚步,相较于盲目前进,更需要勇气。矿洞深处的诅咒东升矿人形石疖索命之谜
声明:本文内容90%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完成,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或者AI原创。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参考资料:
1.《现实存在的“九层妖塔”!考古学家仅挖掘两层,称有超自然现象?》(新浪网2022年)
2.《一场由盗墓引发的抢救性发掘——2018血渭一号墓印章出土手记》(中国科普网,2021年)
3.《科学考古可以使被盗掘的墓葬重新拥有价值与学术生命》(中国日报,2021年)
4.《考古现实版的九层妖塔,为何挖到第二层,就挖不动了?》(凤凰网2020年)
5.《首次发现完整的贵族墓园建筑》(光明日报,2019年)
6.《考古学家:“九层妖塔”挖了两层就停止并非害怕,事实其实是这样》(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