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掩金盆夜气森,一轮明月照空林。
风摇竹叶凉如水,露浥槐花淡若阴。
梦里不知秋渐老,人间已觉暑全沈。
此时幸遇丰年景,多少欢心畅客襟。
这首七言律诗以中秋夜为背景,通过月色、竹露、槐风等自然意象的铺陈,构建出清冷中透着丰收喜悦的秋夜图景。
全诗在物候描写与人生哲思间自由穿梭,既延续了传统咏月诗的空灵意境,又融入对时间流逝与生命节律的深刻体悟,形成物我交融的独特审美空间。
开篇“云掩金盆夜气森,一轮明月照空林”以光影的戏剧性对比奠定基调。
“云掩金盆”暗喻被薄云遮蔽的满月,金盆象征月轮的圆满,而“夜气森”三字则通过环境描写传递出空林月下的静谧与神秘。
次句“明月照空林”以特写镜头将月光从云隙中释放,形成先抑后扬的视觉张力,既点明中秋时令,又为后续意象的展开提供清冷的底色。
颔联“风摇竹叶凉如水,露浥槐花淡若阴”转入触觉与视觉的细腻捕捉。
“凉如水”将竹叶摇动的触感转化为液态的流动感,赋予秋夜以灵动的质感;“淡若阴”则以光影的淡薄喻槐花色泽,暗合秋日物候的渐变特征。
这两句通过动态细节的刻画,使静态的秋夜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为后文情感转折埋下伏笔——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始终在悄然进行。
颈联“梦里不知秋渐老,人间已觉暑全沈”是全诗的哲思核心。
通过“梦里”与“人间”的虚实对比,揭示人类对时间流逝的钝感与自然节律的无情。
“秋渐老”暗喻生命在季节轮回中的必然凋零,而“暑全沈”则以自然现象的不可逆强调客观时间的残酷。
这种存在主义式的叩问,使传统咏月题材突破了单纯的风物描写,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尾联“此时幸遇丰年景,多少欢心畅客襟”以情感转折完成意境的升华。
从前三联的清冷哲思突然转向人间欢庆,“丰年景”与“欢心”形成温暖的光团,冲淡月夜的孤寂。
“畅客襟”不仅指宴饮之乐,更暗含对生命顺境的珍惜——在认识到时间无情后,依然能以欢欣之心拥抱当下的丰饶。
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感处理,体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生命智慧。
此诗以中秋夜为媒介,将自然风物与人生况味熔铸一炉。
从月出云掩的静谧,到竹露槐风的灵动,再到对时间哲思的叩问,最终落脚于丰年欢庆的生命礼赞,完成了一次从物境到心境的审美跨越。
全诗既延续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传统意象,又通过“梦里不知”与“人间已觉”的对比,赋予咏月主题以现代性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