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晋商大院到“善”文化地标:解码运城李家大院的“活态晋商史”——一份给文化旅行者的深度游玩攻略

“这面‘百善图’砖雕上,刻着100种不同字体的‘善’字,连最角落的‘惢’(suǒ,三心也)都清晰可辨。”站在李家大院“善

“这面‘百善图’砖雕上,刻着100种不同字体的‘善’字,连最角落的‘惢’(suǒ,三心也)都清晰可辨。”站在李家大院“善”文化主题院落的青砖阶前,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教授轻抚砖墙,“晋商大院不缺雕梁画栋,但把‘善’刻进建筑基因的,李家大院是独一份。”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万荣县阎景村的“核心名片”,李家大院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晋南巨商李氏家族的宅第群落。这座占地100余亩、由16座院落组成的古建筑群,既保留了晋南民居“四水归堂”的厚重,又融合了徽派建筑的灵秀,更因李氏家族“富而不奢、商而重义”的传奇,成为解读晋商精神与晋南文化的“活标本”。2024年中秋假期,这个藏在运城盆地的小众大院日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其中60%为“文化寻根”家庭与古建爱好者。

“李家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晋商只重利’的刻板印象。”万荣县文旅局局长王芳介绍,李氏家族自清康熙年间起经商,鼎盛时掌控西北药材、皮毛贸易,富甲一方却始终秉持“以商行善”理念——设粥棚赈灾、办义学育人、修桥铺路济民,三代人累计捐银超百万两。“他们的故事,藏在砖雕里、刻在楹联上、写在族规中。”

文化密码:“善”基因贯穿的建筑史诗

李家大院的故事,始于一块“耕读传家”的匾额。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李氏先祖李永山从陕西逃荒至阎景村,靠挑担卖货起家。其孙李道行中举后弃儒从商,创立“敬信义”商号,生意遍及陕甘新。发家后的李氏家族并未忘本,不仅斥资修建宗祠、义学,更将“善”文化融入宅第建造——这便是李家大院区别于乔家、王家大院的核心特质。

建筑艺术:三雕里的“善”密码

李家大院的建筑以“青砖灰瓦、木雕砖雕”为基调,16座院落依中轴线排列,主次分明,又因年代不同呈现风格渐变:

早期院落(清中期):保留晋南农宅的质朴,正房“敦本堂”门楣上“耕读传家”匾额,彰显农耕文明的根基;

中期院落(晚清):受徽商影响,引入“马头墙”“漏窗”元素,最典型的是“百善图”院——东西厢房的砖雕墙上,100个“善”字集篆、隶、楷、行、草于一体,据考证涵盖王羲之、颜真卿等20余位书法家的字体;

晚期院落(民国):融合西式装饰,如“洋楼”院的一层拱券门窗、二楼木质花栏,见证李氏家族“睁眼看世界”的开放心态。

“这些雕刻不是装饰,是家族精神的宣言。”刘教授指着“积善余庆”院的木雕解释,“梁枋上的‘二十四孝’故事、窗棂间的‘渔樵耕读’图,连砖缝里的‘寿’字纹,都在传递‘善有善报’的价值观。”

“善”文化的立体传承

除了建筑,李家大院的“善”渗透在生活细节中:

族规碑刻:宗祠前的“李氏家范”碑,刻有“睦邻友好、扶危济困、戒赌戒奢”等12条族规,末尾“子孙犯者,不得入祠”的警示字迹至今清晰;

义学遗址:村东的“蒙养学堂”旧址,曾是李家出资创办的免费义学,墙上“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的标语,传递着“重教轻利”的理念;

慈善展陈:专门设置的“李家善举馆”,通过老照片、账册、实物(如施粥用的铜勺、义诊的药箱),还原了李氏三代人赈灾、助学、修路的往事——1920年华北旱灾,李家开仓放粮3个月,救活周边5000余人。

行前指南:如何解锁“善”文化之旅

李家大院位于运城市万荣县高村镇阎景村,距运城市区约40公里,适合与运城盐湖、解州关帝庙、普救寺组成“晋南文化深度游”线路。

交通与入院

公共交通:

运城市区:乘105路公交至“阎景村”站(车程1小时,票价5元);或打车(约80元,40分钟)。

外地抵达:运城张孝机场乘机场大巴至市区(20元,30分钟),转乘公交;高铁至运城北站,乘103路公交(50分钟,票价6元)至市区,再转105路。以"山西运城李家大院游玩攻略"为主题写一篇新闻报道类的文章

门票与开放时间:

全价票60元(含“李家善举馆”“建筑艺术馆”);60岁以上老人、学生半价;1.2米以下儿童免票。需提前在“李家大院”官方公众号预约(每日限流8000人次);开放时间8:30-17:30(17:00停止入场,全年无休)。

服务与设施

导览服务:提供人工讲解(中文30元/场,10人内;英文50元/场)、语音导览器租赁(20元/台,含“建筑+善文化”双讲解)、微信小程序“云游李家”(免费,扫码听“一块砖的善故事”)。

亲子设施:设有“儿童善文化工坊”(提供木版年画印“善”字、剪纸“百善图”体验)、“小讲解员课堂”(每周六10:00开课,教孩子讲李家慈善故事);母婴室配备婴儿床、消毒器。

餐饮与休憩:院内“崇善堂”餐厅提供万荣特色美食,如油糕、凉粉、黄河大鲤鱼;东西跨院有茶歇区,可品尝“善”文化主题茶点(如“百善糕”“积善饼”)。

深度玩法:三条路线,读懂“善商”李家1. 建筑美学线:看“三雕”里的文化密码(推荐时长:3-4小时)

路线:游客中心(看李家大院沙盘)→“敦本堂”(早期农宅)→“百善图”院(砖雕核心)→“洋楼”院(中西合璧)→“积善余庆”院(木雕精华)→出口。

亮点:

百善图砖雕:100种“善”的书法课:导览员会用激光笔指认:“这个是唐代颜真卿的‘善’,笔画浑厚;那个是宋代米芾的,笔锋锐利——李家用这种方式告诉子孙,‘善’没有固定模样,但求真心。”

洋楼院的“中西对话”:二楼走廊的彩色玻璃窗,既有中国传统缠枝纹,又融入欧式卷草纹;窗台上摆着老相机、留声机,记录李家子弟留学归来的开放心态。2. 善文化研学线:触摸“商而重义”的温度(推荐时长:半天)

路线:“李家善举馆”→宗祠(读“李氏家范”碑)→蒙养学堂(体验义学场景)→“崇善堂”听老匠人口述李家故事。

亮点:

善举馆:老账册里的慈善细节:展柜里一本1915年的《赈灾账册》记录:“8月15日,施米50石,银圆200;9月3日,送棉衣300套……”讲解员说:“李家规定,每年利润的10%必须用于慈善,雷打不动。”

老匠人的记忆:78岁的王师傅是李家大院的老住户,他指着门墩上的“麒麟送子”石雕说:“我小时候,爷爷总说‘咱李家的钱,一半是赚的,一半是散的’——这石雕不是祈福,是提醒我们‘善’才是传家宝。”

3. 亲子互动线:在游戏中种下“善”的种子(推荐时长:2-3小时)

路线:儿童善文化工坊→“小讲解员课堂”→“百善图”院拓印体验→“积善余庆”院投壶游戏(寓意“积善如投壶,心诚则中”)。

亮点:

拓印“百善图”:8岁的小朋友乐乐用宣纸覆盖砖雕,用鬃刷轻轻捶打,拓出一张模糊的“善”字:“老师说,每个‘善’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做好事的方式不同!”家长笑着说:“这比背古诗管用,孩子现在主动帮邻居奶奶拎菜,说要‘积小善’。”

文化传承:为什么说李家大院是“晋商精神的另一种注解”?

“晋商大院多是‘富’的象征,李家大院则是‘贵’的体现。”运城学院历史系教授陈老师指出,李氏家族的“贵”,不在财富多寡,而在道德高度——他们用建筑记录善举,用族规传承善念,用行动践行善道。“这让我们看到,商业文明与道德文明可以共生共荣。”

如今,李家大院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成为“善文化”教育基地:当地学校将其设为“德育课堂”,企业组织员工来此学习“商道即人道”,甚至海外华人华侨也专程来访,寻找“家国情怀”的根脉。

温馨提示:做有温度的“文化访客”

最佳游览时间:春秋季(4-5月槐花香满院,9-10月秋高气爽);夏季避开正午(部分院落无遮阴,备防晒帽);冬季需穿防滑鞋(青砖地面遇水易滑)。

参观礼仪:禁止触摸砖雕、木雕(年代久远,油脂会加速风化);讲解时保持安静(院落空间狭小,回声易干扰他人);儿童活动区需家长陪同(避免损坏展品)。

延伸体验:游览后可前往运城盐湖(距大院30分钟车程),看“银湖”“红湖”的自然奇观;或到解州关帝庙(距大院50分钟车程),感受“忠义”与“善”的文化呼应。

游客说:“这里的‘善’,让我重新理解了晋商”

“原以为晋商大院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来了才发现李家大院藏着最朴素的力量。”郑州游客李女士带着读小学的儿子参观后说,“孩子指着‘百善图’问‘为什么要刻这么多善字’,我告诉他‘因为善良比金钱更珍贵’——这趟值了。”

结语

李家大院很小,小到站在“百善图”砖雕前,能看清每一笔刻痕里的用心;李家大院又很大,大到装得下晋商“以义制利”的智慧、装得下“善文化”的千年传承,更装得见中国人对“商道即人道”的永恒追求。

当你触摸砖雕上的“善”字,当你聆听老匠人的家族往事,当你看孩子认真拓印“百善图”——你会懂得,所谓“大院”,从不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是一本立体的书,写满了中国人对“善”的信仰与坚守。

下一次来运城,别只看关帝庙、盐湖。来李家大院吧,看一眼“善”刻进砖里的故事,听一段“商而重义”的传奇,你会看见,一座大院如何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财富会散,善念永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