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天,足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学会微笑,也足以让一位以“毒舌”著称的网红名师张雪峰悄然改变行事风格。
10月22日晚,曾被五大平台同步“禁关”的张雪峰,终于重回直播间。不过,复出首秀的他,仿佛变了个人——先是下午在微博上晒出“接娃放学”的温馨日常,晚上直播时更是把桌上的教辅资料推到一旁,连连摆手声明:“今天不卖货,不想回来第一天就上热搜。”
这位坐拥6500万粉丝的“升学指南针”,为何在经过这次“强制冷静期”后,变得如此小心翼翼?
看看网友们的犀利评论就能略知一二。有人认为他“帮的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子女”,戳破了某些专业华丽外表下的就业困境;另一边则不乏“错误的价值观引导”的批评,认为他的言论过于功利,是在教人“走捷径”。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舆论环境,让张雪峰不得不像揣着“保温杯”一样,时刻注意着言论的“温度”,生怕太“烫”了又惹来麻烦。


张雪峰为什么被封禁28天?
综合网友分析,不难发现,张雪峰被罚虽以“不当言论”为由,但深层动因是其言论踩中了教育政策的敏感区。其渲染“升学焦虑-贩卖教辅”的商业模式(直播桌面的提分笔记),本质是“双减”打击的教培套路变身;更关键的是,张雪峰劝说家长选择“热门专业”,将“冷门专业”等同于“人生失败”,就已经越过了红线。近年来,国家多次发文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而他却在不断强化“热门专业才好就业”的观念。
如今复播的张雪峰,表面确实收敛了不少——不再公开贬低某个专业,而是用“家长”的身份拉近距离。但桌上那些若隐若现的教辅资料,又暗示着商业逻辑从未改变。

写在最后
回看这张雪峰这28天的“静默期”,折射出的正是这个时代的教育困境。家长们既想让孩子追逐理想,又担心他们将来就业困难;社会既需要潜心研究的科学家,也需要各行各业的工作者。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只是找份工作那么简单。它既要给人谋生的技能,更要培养支撑一生的精神力量。有网友说得通透:“他的话有道理,但却是一种危险的道理。”这话点醒了我们:在为孩子规划前路时,或许该在“面包”和“星辰”之间,找到更稳妥的平衡。这不仅是张雪峰要面对的课题,也是我们每个关心教育的人都该思考的问题。

(图源网络,侵联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