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全球首款智能眼镜购物应用公布:京东科技联手 Rokid 打造,看一眼识物下单、说一声安全支付

最近,京东科技和智能眼镜品牌 Rokid 乐奇联合发布了一款新产品:全球首款智能眼镜购物应用 JoyGlance。消息一

最近,京东科技和智能眼镜品牌 Rokid 乐奇联合发布了一款新产品:

全球首款智能眼镜购物应用 JoyGlance。

消息一出,不少科技圈的朋友都在讨论:

这东西到底靠不靠谱?

是不是又在画大饼?

普通人真能用得上吗?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抱着怀疑态度。

毕竟过去几年,各种“智能穿戴”“AR眼镜”“下一代入口”的说法听得耳朵都起茧了,结果真正能走进日常生活的,寥寥无几。

但这次不一样。

不是因为它用了多高深的技术,而是它解决了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

在不方便掏手机的时候,怎么快速买东西?

比如你正在厨房切菜,看到电视里某款酱油不错,想买;

或者你在健身房跑步,看到别人穿的运动鞋挺合眼缘;

又或者你带孩子在公园玩,孩子指着路边的玩具车喊“想要”……

这些场景里,你手脏、手忙、手累,根本没法掏出手机点点点。

这时候,如果能看一眼就说“帮我搜同款”,然后直接下单,是不是省事多了?

这正是 JoyGlance 想干的事。

它不靠手,靠眼睛和嘴巴。

你戴上 Rokid 乐奇的眼镜,看到喜欢的东西,注视1到2秒,然后说一句“乐奇,帮我搜同款”,系统就会自动识别物品,调出京东上的同款商品,你再用语音确认下单、支付就行。

整个过程,不用碰手机,也不用打开任何 App。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电影?

其实背后的技术逻辑并不神秘。

核心就三点:视觉识别、语音交互、声纹支付。

视觉识别,说白了就是眼镜上的摄像头拍下你看到的东西,AI 模型判断这是什么商品。

这技术现在其实已经挺成熟了,比如淘宝的“拍立淘”、京东的“识物”功能,早就支持拍照找同款。

只不过以前得你主动打开 App 拍照,现在变成眼镜自动捕捉你注视的物体,省了一步。

语音交互也不新鲜。

Siri、小爱同学、天猫精灵,大家早就习惯了说话控制设备。

关键在于,这次语音不只是“唤醒”,而是贯穿整个购物流程:

选品、加购、下单、支付,全靠说。

这就对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和上下文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好在京东有自家的购物智能体 JoyGlance,专门针对电商场景做了优化,比如你说“便宜点的同款”“要蓝色的”“不要这个牌子”,它都能听懂。

最让人关心的,其实是支付安全。

毕竟,谁都不想因为一句“帮我付款”就被盗刷。

这里 JoyGlance 用了一个叫“语言识别+声纹识别”的双重验证方案。

简单说,它不仅听你说什么,还听你“怎么说话”。

每个人的声纹就像指纹一样独特,系统会结合你设定的语音密码,比如“确认支付”和你的声纹特征一起验证。

官方说,这套方案在防录音攻击、防声纹合成测试中表现不错,安全性甚至优于传统密码和指纹。

当然,技术再好,也得看落地。

目前这款应用计划11月首发上线,但完整支付功能要等到明年1月才开放。

也就是说,前期用户可能只能“看一眼搜同款”“加购”,还不能直接付钱。

这其实是个稳妥的做法:先让用户习惯“注视+语音”的交互方式,再逐步放开高风险操作。

那么问题来了:这东西到底适合谁用?

首先想到的是老年人。

很多长辈不是不想网购,而是觉得流程太复杂:

要注册账号、记密码、比价格、点确认……

光是“收货地址”那一栏就能卡住半天。

而用智能眼镜,看到喜欢的东西,说句话就行,门槛大大降低。

Rokid 自己也提到,这对老年群体特别友好。

其次是多任务场景下的成年人。

比如做饭、带娃、健身、开车,注意:开车时不能操作,但副驾或停车时可用、做家务……

这些时候手被占着,但眼睛和嘴巴是自由的。

传统手机购物在这种场景下几乎不可行,而语音+视觉的组合正好补上了这个缺口。

还有一类人可能没被注意到,但其实需求很强:行动不便者或残障人士。

对他们来说,用手操作手机本身就是障碍。

如果能通过注视和语音完成购物,等于打开了一扇新的生活窗口。

虽然目前产品未必专门为此设计,但技术路径天然具备这种包容性。

当然,任何新东西都有局限。

比如光线太暗、物品太小、背景太杂,可能影响识别准确率;

再比如在嘈杂环境里,语音指令可能听不清;

还有隐私问题,眼镜一直在“看”,会不会被滥用?这些都不是小问题。

好在 Rokid 和京东似乎意识到了。

据公开信息,JoyGlance 的摄像头只在用户主动触发时才工作,平时不录像也不上传;

语音数据也经过本地加密处理,不会随意留存。

至于识别不准?

那就当辅助工具用,搜出来不对,大不了不用,反正没损失。

从更广的视角看,这次合作其实代表了一个趋势:购物入口正在从“屏幕”转向“场景”。

过去十年,我们习惯了在手机上逛淘宝、刷京东、看直播下单。

但手机终究是个“中介”,你得主动打开它,进入一个虚拟界面,再去找东西。

而智能眼镜试图把物理世界直接变成购物界面。

你看到什么,就能买什么。

货架不再局限于电商平台,而是延伸到你目光所及的每一个角落。

这不是要取代手机,而是补充手机做不到的事。

就像当年智能手机没取代电脑,但开辟了移动互联网的新天地一样。

智能眼镜如果真能普及,可能会催生一批新的消费习惯:

比如逛街时边走边买,看剧时随手下单同款衣服,甚至旅游时看到当地特产直接下单寄回家。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设备足够轻便、续航够长、价格合理。目前 Rokid 乐奇的眼镜重量在50克左右,戴一两个小时问题不大,但全天佩戴可能还是有点累。

电池续航普遍在4小时上下,和手机没法比。

价格方面,带显示功能的 AR 眼镜动辄三四千元,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是有点贵。

不过好消息是,整个智能眼镜市场正在快速成熟。

IDC 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145.5%,全年预计突破280万台。

小米、华为、XREAL、雷鸟等厂商都在推新品,价格也在往下走。

小米最新款 AI 眼镜只要1999元,还支持实时翻译和物体识别。

随着规模扩大,成本下降是必然的。

另外,生态也在完善。

除了京东,阿里、支付宝也在布局“近眼支付”;

高德、夸克在做 AR 导航;

医疗、工业、教育领域更是早早用上了 AI 眼镜。

这意味着,未来一副眼镜可能不只是购物工具,还能导航、翻译、查资料、远程协作……

功能越丰富,用户越愿意戴,形成正向循环。

回到 JoyGlance 这款应用,它最大的价值或许不是“多快能买”,而是“让购物回归自然”。

我们买东西,本来就是因为看到喜欢的东西才想买,而不是先打开 App 再搜索。

智能眼镜把“看到—想要—买到”这个本能链条重新接上了,去掉中间那些繁琐步骤。

当然,现在说它会改变世界,为时过早。

但它确实迈出了实用化的一步。

比起那些动不动就喊“元宇宙”“空间计算”的宏大叙事,这种从具体场景出发、解决真实痛点的产品,反而更有可能活下来、用起来。

最后说点实在的:如果你对这东西感兴趣,不妨等11月试试看。

初期可能只支持部分商品和用户,但体验一下“注视+语音”的购物方式,至少能感受到技术离生活又近了一点。

就算最后觉得不适合自己,也没关系。

科技的意义,从来不是强迫所有人接受,而是给不同需求的人多一种选择。

在这个选择越来越多的时代,能“看一眼就买”的眼镜,或许不会成为每个人的标配,但它确实为那些手忙脚乱、眼花缭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刻,提供了一个温柔的解决方案。

而这,可能就是技术最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