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感情动物,有喜怒哀乐的情绪,这些情绪全都能反映到人的脸上,变成欢喜的表情、愤怒的表情、哀伤的表情、欢乐的表情……在与人交谈中,表情也是语言的一部分,它能准确地体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琳·霍普斯总结出:表达=45%的语音+55%的面部表情。可见,表情在表达中比语言更重要。就像在互联网中,我们在与别人交谈时,除了敲打出一连串的文字外,还会挑选一些表情符号,这是因为表情比文字更有渲染力,更能表达一个人的情绪。而看的人,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他人的情绪。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与人交谈时,除了聆听对方的话语,也可以观察对方的表情,以此揣摩对方的心理,了解对方隐藏在背后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让交谈更顺畅,达成一个良好的效果。
刘平和王然是大学同学,两人关系非常不错,即使去了不同的城市,两人也经常电话联系,并互相邀请到彼此的城市游玩。今年五一的时候,王然给刘平打了一通电话说:“老同学,你所在的城市是不是有很多旅游景点呀?我今年五一终于能休一个好假了,打算去你那游览一番,顺便再和你叙叙旧。"
“好呀,热烈欢迎。恰好我五一没事,就亲自给你当导游吧!”刘平热情地说。
之后,两人又聊了几句,约定好5月2日去刘平家后,才挂了电话。
5月2日那天,刘平算了下,王然应该会在中午前抵达他家,便买了不少好菜,打算好好招待一下老同学。“叮咚”门铃忽然响了起来。刘平以为是王然来了,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女朋友娜娜,于是问:“你怎么过来了?不是约了朋友逛街吗?正好我同学要来,一起吃个饭吧!”刘平与娜娜已经订过婚,两人打算国庆的时候结婚。
“还吃什么呀,你赶紧收拾一下,等会开车送我回老家。”娜娜焦急地说。
“怎么了?不是说好这次假期不回去吗?”刘平疑惑地问。“我妈刚给我打电话,说我爸不小心跌了一跤,小腿骨折了。正好咱们都放假,能回去看望一下。”娜娜说。
明天回去行吗?我前两天跟你说过了,我大学玩得很要好的同学,要来我这儿作客!我现在临时说有事,有点不好意思,刘平很为难。
“你和他讲明情况,他能不理解吗?说到底,还是你在乎面子!”娜娜非常生气,说完匆匆走了。
刘平愣住了,仔细想想,觉得娜娜说得很对,他确实是抹不开面子。他担心娜娜,准备去追。可是刚要出门,门铃又响了。这一次来的正是多年没见的大学同学王然。刘平只好先招待王然,他与王然寒暄了一番,但王然明显发现刘平心不在焉。
“刘平,你是不是有什么事呀?”王然认真地问。
“没有,哪有什么事。”刘平摇头,但眉头却皱得紧紧的。
“你有事就先去办,咱们可以下次再聚。”刘平的表情让王然越发笃定刘平心里有事。
刘平听后,脸上浮现纠结懊恼的表情,但他还是对王然摆摆手,说:“没事!”
“呵呵,和我客气什么呀,有事就去办!”王然率先起身,准备离开。
这举动终于让刘平松动了,他简单说了一下事情的经过。王然表示非常理解,并嘱咐刘平向娜娜道歉,路上一路顺风。
有一个成语叫“言不由衷”,这指的是嘴上说的和心里想得不一致。刘平明明有急事,但因为好面子,偏要说没事。好在王然是一个很识时务的人,能从刘平的表情中看出对方确实有急事。其实,我们在与人交谈时,有时候观察他人的表情比倾听他人的言语更能掌握对方的心理。
人的表情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谈话的内容而不自觉地改变,如果能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那么就能琢磨透对方的心理,从而调整自己讲话的内容、形式和语气。
当谈到某个话题时,对方的表情猛地变得凝重或不自然,说明这个话题对对方来说非常敏感,这时就要转移话题;在谈话过程中,对方时不时皱眉、左顾右盼,那说明对方不是听不懂就是没有兴趣,这时就要调整说话的方式或变换话题;如果在交谈时,对方表情轻松自然,并时不时露出微笑,这就说明对方愿意交谈这个话题,这时我们可以继续当前的话题,并寻找新的类似的话题,让交谈变得更融洽;在交谈时,如果对方时不时沉默,并不愿意与人有眼神接触,那就说明对方对这个话题厌倦了,心里正盘算着怎么结束当前的话题,这时我们可以主动变换话题内容,或是结束这次谈话……
在与人交谈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面瘫”,这些人在与人谈话时很少露出表情。其实,这只是他人的一种伪装,不希望别人通过他们的表情看穿自己的心思。遇到这类人,不要手足无措,只要仔细观察,总能从他们的表情中发现蛛丝马迹。
不懂得观察别人的表情,就不容易掌握别人的心理,想要成为一名谈话高手,必须要明白,有时候观察表情比倾听言语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