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西藏区域划分的由来与意义:前藏、后藏、安多与康巴

西藏区域划分的由来与意义:前藏、后藏、安多与康巴西藏地区在历史上形成了前藏、后藏、安多、康巴等区域划分,这些划分不仅体现

西藏区域划分的由来与意义:前藏、后藏、安多与康巴

西藏地区在历史上形成了前藏、后藏、安多、康巴等区域划分,这些划分不仅体现了地理差异,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内涵。

历史沿革与区域划分

卫藏是西藏的传统名称。在吐蕃时期,设有"卫藏四茹",被视为吐蕃的中心地带。元明时期称为"乌思藏",其中"乌思"指前藏,"藏"指后藏。清朝开始普遍使用"卫藏"这一称谓。

具体划分如下:

前藏:包括现在的拉萨和山南市

后藏:指目前的日喀则市

阿里:涵盖整个藏北高原,即今天的阿里地区和那曲市西部

藏东北:被称为霍尔三十九族

藏东:昌都市属于康巴地区,林芝市则归属于另一个区域

传统藏族地理划分

藏文史料记载,古时藏族按地形和自然条件将居住区域划分为三大部分:

上区阿里三围:如同池塘,巍峨雪山高高挺立

中区卫藏四如:犹如灌溉水道,拥有辽阔草原和峻峭岩石

下区多康六岗:好比广袤田畴,点缀着树林和各种植物

吐蕃时期的行政体系

吐蕃时期,藏地设有"四如":

拉萨附近的"卫如"和"约如"

日喀则周边的"叶如"和"如拉"

每个茹下设十个"千户"。"卫藏"被视为吐蕃民族的故乡,"卫藏四如"则构成吐蕃民族最基础的元素。

镇魔寺庙的建立

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后,根据中原堪舆术,发现西藏地形如同仰卧的罗刹女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决定在女魔全身关键部位修建镇魔十二寺,其中在卫藏四如修建了镇边四大寺:

左臂:昌珠寺和八大星曜道场(今山南乃东县)

右臂:噶泽寺和二十一居士道场(今墨竹工卡县)

左脚:仲巴江寺和喜金刚道场(今拉孜县和彭措林交界)

右脚:章樟寺和四大天王道场(今南木林县雅鲁藏布江北岸)

元明清时期的行政管辖

元代:

1280年左右设立乌思藏宣慰司

1292年将乌思藏宣慰司和纳里速都元帅辖区合并,设立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元帅府

明代:

1370年明军攻占洮州、岷州,接管吐蕃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1374年将"乌思藏卫"提升为"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

同年设立"西安行都指挥使司",并将"朵甘卫"升格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

清代:

为限制达赖喇嘛势力,清政府在后藏巩固班禅大师地位

形成达赖负责前藏、班禅掌管后藏的格局

后藏财富不及前藏,达赖驻锡的布达拉宫比班禅的扎什伦布寺更为宏伟

三大藏区文化特征

按方言差异,藏区大致分为三大区域:

卫藏:以拉萨为中心向西延伸的高原地区,是藏区核心地带,涵盖西藏及青海、四川、云南的藏族自治州,为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的重镇。

安多:念青唐古拉山旁的广袤草原,包括藏北、青海、甘南和川西北一带。地势辽阔,草原一望无际,以出产良马和热爱马匹闻名。

康巴:横断山区的高山大川之间,包括川西的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西藏昌都市、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玉树。以康巴人著称:"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姑娘",性格鲜明,豪迈彪悍,崇尚横刀立马的气概,而康巴女性则带有独特妩媚。

沃唐卡结语

西藏的区域划分不仅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更体现了历史演变、行政管辖变迁和文化多样性。从吐蕃时期的"四如"到元明清的行政建置,再到基于方言和文化特征的三分法,这些区域划分共同构成了西藏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图景,是理解西藏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沃唐卡编号为162-184917的文殊菩萨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