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铜土,千度炉火,锤起锤落间,千年时光在金属的肌理中复活。
在宁夏姚河源西周诸侯国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约3000年前的铸铜作坊,从取土坑、储泥坑到烘范窑、模範,串聯起完整的鑄銅產業鏈。西周的工匠们已经掌握复杂的 “範鑄法” 与合金配比技术,他们在铜中加入锡、铅等金属,以增强硬度、降低熔点。
刚铸造出的青铜器是金色的,古人称之为 “金”或“吉金” ,只有经过岁月氧化,才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青绿色。
01 西周青铜的辉煌技艺
西周时期,青铜器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其铸造技术被王室垄断,仅为少数工匠掌握。当时的青铜器不仅用于祭祀礼器,也逐步应用于生产领域。
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青铜生产工具日趋多样化,主要有针、锥、刀、钻、铲、锯等类别,用于农业、手工业和建筑活动。在湖北黄陂盘龙城、河南安阳等遗址出土的青铜工具,见证了当时青铜业的发达。
西周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刚铸成的青铜器呈现金色,熠熠生辉。这些“吉金”作品,无论是祭祀用的鼎、鬲、甗,还是盛食器的簋、豆、簠,都体现了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
02 铜木相融的现代创新
千年铜艺,在当代非遗传承人手中焕发新生。刘华,铜饰工艺非遗传承人,出自铜艺世家,从事雕刻行业二十多年,致力于将传统铜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他独创的“铜木结合”理论,让坚硬的铜与温润的木料完美融合。“我觉得铜与木结合可能是最完美的。”刘华说,这样的作品既继承手工精细打磨的传统,又创造出刚柔并济、韵味独特的艺术品。
他的作品不仅有大气的“迎客松”和“雷神之手”等熔铜作品,还有极具象征意义的“一带一鹿”“一鹿向上”等铜艺摆件。这些作品通过彩铜热着色技术,在1600度的高温烧灼下,呈现流光溢彩的效果。
03 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
作为非遗传承人,刘华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在杭州建德市乾潭镇建立了 “刘华铜文化艺术馆” ,主体建筑超一千平方米,内设中心展览区和手作体验区两大区块。
艺术馆不仅陈列了刘华近千件铜雕工艺品,还成为铜文化教育的传承中心,与高校合作,为铜文化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刘华在创作中既尊重传统,又大胆创新。他精研“失蜡法”、“锻铜法”等古法,同时开创 “熔铜法” 技艺,让熔化的铜水在可控与意外之间自由流淌、凝固,形成不可复制的天然肌理。
04 古今相融的铜艺之路
铜艺的生命力在于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实用走向艺术。今天的铜艺,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材质表现。
刘华创建的匠铜实业,形成了“君工”主攻铜建筑、铜装饰装修,“匠铜”主攻铜木艺术品、熔铜艺术品等文创产品的格局。这些创新让铜艺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使传统手工艺品融入现代家居。
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所说:“非遗不能只代表历史,更应该向前走,适应未来。”铜艺的传承需要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手工艺品的大美智慧。
在刘华的艺术馆里,一件件铜木作品静默诉说。黄铜苏醒为腾跃的龙蛇,紫铜被赋予花鸟的灵性,青铜凝固着历史的深邃目光。
三千年青铜文明,正从西周的铸铜作坊,走进现代人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