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考上一级建造师(一建),我那真的不能叫努力,得叫拼命。那些觉得靠运气或者随便看看就能一次上岸的朋友,不妨来试试看。
备考一建真不容易对于真实备考的人来说,特别是在职备考的,不但要协调好工作、家庭、社交方面的时间,还要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备考。短则2、3个月,长则5、6月都有,很多说一建没啥难度,估计要么是学霸要么就是门外汉,真正学过一建的人都知道,几百页的教材,即便再浓缩考点也得有将近100页。
要把这些掌握还不算吃透,有时还会遇到所谓高频考点又要倾注不少时间和精力,还有可能运气差的你重点学的今年偏就不怎么考,气死你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少受外界影响,认认真真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勤学、多刷、多背、多记,把基础打牢才是重点。
本来想分享自己的一些作息、学习时间规划的,后面一想算了,大家情况都不相同,适合自身的才最重要。不可能说今天晚上要去应酬你推脱说我要去学习、家里孩子生病了更不可能说你在学习抽不开身。总之就是利用好一切空余时间,强迫自己规范学习,坚持下去量变达质变。
像我备考期间中午吃饭休息1个半小时,我都是15分钟解决,然后去刷题库习题复习之前学的,晚上下班吃完饭安排好家里的事情就埋头学习,很少刷手机或者去做无效娱乐,我坚持了整整半年。最终,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了:经济79分,法规98分,管理93分,实务114分。当看到屏幕上“分数”时,长久以来紧绷的神经终于松懈,眼泪差点没忍住。
不过拿到一建证书后确实它也不像有人吹嘘的那样,马上让你高人一等啥的,可能最大的作用就是装X。每次去应酬领导都会叫上我们几个,因为拿出去除了能力还行外还有证,也让对方知道我们标准很正规啥的。不过也是因为这样逐渐有机会认识更多行业内优秀的人,此外薪资补贴这些都是实打实的。
不过我感觉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当“免死金牌”用一次,之前跟领导吃饭,饭后听到他们谈到关于“降本增效”的决定。因为现在工程少有不好做,不像以前需要裁撤一些人,于是在无足轻重的那群人里,怎么筛选就很关键了。
有关系背景的不能动、业务能力强的不能动、考了证的不要动用得上,其他那些能力一般般没啥背景的基本上就成为被和谐的存在了。这就是很血淋淋的现实,所以别说证书没用,最起码国家认可、行业资质需要,这就是理由能让你具有一定竞争力,不然同样都是摸鱼的一点价值都没有的自然最先被淘汰!
好了说了太多废话,回归主题吧!对于有计划考一建的朋友,我想说:努力是基础,但方向和方法同样重要。备考过程中,我见过也走过不少弯路,一些“看起来很努力”的行为其实效率低下。掌握正确的复习技巧,结合扎实的付出,一次上岸的希望才真正大。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也非常愿意分享一些我认为行之有效的复习经验,希望能帮大家少踩坑。
一、 提前做好系统性的复习规划在职备考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不足。我除了做详细的每日学习计划,还制定了清晰的阶段性备考计划,这让我在后期能灵活调整,避免慌乱。
第一阶段:精耕细作打基础这个阶段的核心是吃透教材。一建四门科目内容繁杂,我根据难度和个人基础安排了学习顺序(建议:先公共课再实务)。学习时,务必逐章逐节、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过,不求快但求透。很多考生后期做题卡壳,根源就在于基础不牢。我的诀窍是:边学边画边做笔记。
动手梳理每个章节的知识框架和内在逻辑(比如管理中的“三控三管一协调”: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标注重难点。这个过程看似耗时,但能让你对知识体系有全局观,后期复习和记忆效率会成倍提升。好笔记是后期冲刺的宝藏!
第二阶段:题海战术与精准突破基础打牢后,要通过刷题来检验和巩固,建议用《一建刷题帮》这个小程序很适合基础差的。这个阶段开启“刷题模式”:章节练习、历年真题、高质量模拟题都要涉及。但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我的流程是:做题 -> 严格对照答案判卷 ->深度分析错题(为什么错?知识点模糊?审题不清?方法不对?) ->收集好错题集 ->针对薄弱点进行专项强化练习(在题库里找同类题反复刷)。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效果显著,能快速提升做题速度和正确率,建立考试信心。
记住:消灭一个错题,就是填平一个知识漏洞,弥补你的一个短板。
第三阶段:模拟实战与冲刺查漏临考前1-2个月是冲刺期。核心是反复刷近5年真题,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模拟。真题的价值无可替代:它能最真实地检验你的知识掌握度,暴露最后的盲区;能让你精准把握考试的重难点分布和命题风格(比如实务案例题的常考题型如进度索赔、质量事故处理、安全方案编制等);能训练答题节奏和时间分配。
每次模考后,认真复盘,重点看错题和耗时长的题,回归教材和笔记彻底搞懂。实务科目的案例分析是难点也是重点,通过做真题,我熟悉了常见的考查方式(如找错题、计算题、流程题、论述题),并学会了组织规范、条理清晰、关键词突出的答案表述。把这些实战经验总结好,考前回顾,比盲目相信“押题”、“密卷”靠谱得多。
二、 掌握各科目的核心备考方法针对一建四门科目的不同特点,我摸索出一些针对性的学习方法:
1.《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核心是理解和记忆。法规条文繁多枯燥,死记硬背效率低且易忘。我的方法是:先理解立法目的和逻辑(为什么这么规定?保护谁的利益?),再记忆核心条款。对于难记的法条(如招投标时限、安全事故等级标准等),尝试压缩修饰词,提炼关键词(如“招标文件发出至投标截止≥20日”记“20日”),或编成口诀(如安全事故等级“313,151”对应死亡人数划分)。多结合实际案例理解法规的应用。
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知识点庞杂且关联性强。最大的敌人是混乱。我的制胜法宝是思维导图。学习每一章时,动手画出知识框架(如围绕“三控三管一协调”展开),清晰展示各知识点间的关系(如成本控制与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如何相互影响)。这能帮助系统梳理,把书读薄。理解了整体框架,再通过刷题去填充细节、深化理解。
3.《建设工程经济》
难点在于计算和概念理解。很多人害怕公式(如资金时间价值的复利计算、财务净现值FNPV、内部收益率IRR等)。我的经验是:不要只记公式,要理解其原理和推导过程(比如现值P、终值F、年金A之间的换算关系)。理解了“为什么”,公式自然好记,遇到变形题也不怕。对于工程估价、财务分析等概念,多联系实际工程场景去理解。多刷计算题,提高计算准确性和速度是关键。
4.《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以建筑为例)
这是难度最大、分值最高、综合性最强的科目。理论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如各种施工技术要点、质量验收标准、安全规范)。更重要的是,实务案例题往往融合了技术、管理、法规、经济等多个科目的知识(比如一个质量事故案例,可能涉及技术原因、管理漏洞、违反的法规条文、造成的经济损失)。
因此,复习实务时,一定要有意识地联系前面三科的内容。研究历年真题的案例答案至关重要,学习其分析思路和答题规范(分点作答、条理清晰、使用专业术语)。对于技术部分,多看施工图纸、工艺流程图、标准图集。
四、 警惕一建备考中的常见误区备考路上暗藏陷阱,避开这些误区能让你事半功倍:
误区1:教材只初期看,后期只看讲义/重点就行。
剖析:大错特错!一建考试的所有考点都源于教材。讲义或重点总结固然精炼,但往往会遗漏细节。而公共科目(尤其法规、管理)的考题常常抠细节。我在后期冲刺时,依然会经常翻阅教材,特别是对错题涉及的知识点,一定要回到教材原文去确认语境和完整表述。教材是根基,不可偏废。
误区2:题海战术=多做题,刷完就行,错题看一眼就过。
剖析:低效甚至无效!尤其在公共科目选择题上,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重视质量是通病。做错题后,仅仅改个答案而不深究原因,不回顾对应知识点,等于浪费了宝贵的错题资源。错题的价值远高于新题!还有关键一点就是选对题库,更新不及时、题量不多的完全达不到训练效果要注意避雷!
我的方法是:重视错题集,查看错题、错误选项、错误原因(概念不清?审题失误?计算错误?)、对应知识点页码。定期回顾错题本,进行针对性强化,才能堵住知识漏洞,避免重复犯错。质量远胜于数量。
误区3:死磕难题偏题,认为这样才能高分。
剖析:方向性错误!一建考试本质上是过关型考试(及格万岁),且大部分题目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常规考点。历年真题也显示,核心知识点重复率较高。在有限的备考时间内,优先确保掌握常规、高频考点才是王道。
过分纠结于偏题、怪题、超纲题,不仅耗费巨大精力、拖慢整体进度,解不出来还会严重打击自信心。我在复习中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会标记后暂时跳过,先保证把基础分和中等题的分牢牢抓住,有时间再回头研究。懂得战略性放弃也是智慧。
误区4:资料多多益善,多方面补足短板
剖析:过犹不及备考资料不用太多,容易贪多嚼不烂,而且很多资料笔记鸡肋。像什么数字口诀、顺口溜,没啥用还不如自己总结印象更深刻。很多所谓口诀、顺口溜都是强行凑字数根本不便捷。真正有用且实用的我觉得就这2样:《学霸笔记》《必刷600母题》。
学霸笔记是章节考点精炼汇总,都是高频基础,容易理解吃透考点是及格关键(强化阶段用);必刷600母题则是汇总近5年章节高频考点习题,极具代表性,差不多知道考点会怎么问你(冲刺阶段用练题感)。
结尾备考一建是一场磨砺意志和考验方法的持久战。上面分享的经验和教训,都源于我亲身走过的路,希望能给正在备考或计划备考的朋友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启发。付出终有回报,祝愿大家都顺利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