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谈话高手都告诫过我们:永远不要试图去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或否定一个人的想法,除非他自己已经先一步想要改变,否则你是永远不可能说服一个人的。
确实,这就是人性的特点。你可以回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当你的某些想法和做法被别人否定的时候,你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会是自我反省吗?或者接受别人的否定,客观地去分析一遍自己的错误?不,当然不是,几乎所有人第一反应都是立即予以反驳,然后举出一、二、三、四点理由或证据来证明自己行为和想法的正确性。
是的,每个人都是如此,哪怕是最理性、最成熟的人,在被否定的时候,第一反应都绝对不会是去想自己错在哪里,而是证明自己为什么是对的。这大概可以归类于人性中的某种“防御性机制”,一旦遭遇“攻击”,就会自觉进入“战斗状态”。
那么,这难道意味着我们永远也无法改变别人的想法,用恰当的方法去说服对方,以达到我们的目的了吗?当然不是,据说著名的思想家、辩论家和哲学家苏格拉底发明了一段十分有意义的提问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去引导对方的思维,绕过那道可怕的“防御机制”,悄无声息地将某些认知“放到“对方的脑子里。
那么,这种神奇的提问方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苏格拉底究竟是如何“说服”别人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和他的一名学生在一起探讨有关“正义”与“邪恶”,“对”与“错”的议题。
苏格拉底问这位学生说:“你认为偷东西、撒谎骗人、出卖背叛,这些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
学生肯定地回答道:“这些行为当然是错的,是邪恶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于是苏格拉底又问道:“那么,你觉得偷为富不仁者的不义之财去救助百姓,撒谎欺骗坏人来帮助好人,出卖背叛敌人来保卫国家,这些行为都是错的,是邪恶的吗?”
学生愣住,答道:“啊,不,当然不是,这些行为都是对的,是好的行为。老师,我指的是对朋友不能如此,不是对敌人。”
苏格拉底点点头,又问道:“那么,比如你的朋友对生活很绝望,想要去自杀,而你则劝说他,明天一定会好起来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坏的吗?”
学生沉默,许久才回答:“不,老师,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这是好的行为。我明白了,所谓的好与坏、正义与邪恶其实并不是那么绝对的事情,在某些条件之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如果一开始,苏格拉底就直接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他的想法和认知是错误的,那么学生必然会觉得不服气,从而找出各种理由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即便最终苏格拉底能把学生辩得哑口无言,学生心中必然也会有所不满,甚至本能地生出一种抵触情绪,拒绝接受老师的意见。这样一来,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但苏格拉底没有这样做,他并没有对学生的观点做出任何否定,只是抓住逻辑上的问题,通过一个个的提问,来让学生自己说出否定的答案,自己否定自己。这样一来,提出论点的人是自己,否定论点的人还是自己,当然也就不存在“攻击”一说了,学生也能在完全绕开“防御机制”的情况之下迅速扭转自己的想法,接受老师的观点。
人们总是更善于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对事情做出主观的判断和猜测,而且通常来说,他们总是会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所看到的,认知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确切的。所以很多时候,说服和扭转观念都会是一个极其惨烈的过程,这就相当于把对方的认知全部击溃之后,再逼迫其重建。这种“暴力破解”的方式即便能取得成功,必然也无法得到对方真心的感谢,或毫无隔阂地亲近。
但如果我们能够像苏格拉底一样,用巧妙的提问引导对方的逻辑和思维,让对方自己找出答案去否定自己,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需要击溃,不需要重建,对方依旧是从自我出发,主观地修正自己的观念与想法,这显然要比其他人强行干预要容易得多。前者就好像是一个国家的内政改革,即使会遇到阻力,也终能找到和平解决的方法;而后者则如同帝国入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所以,请记住,永远别把说服变成“战争”,也别试图用所谓的“道理”或“证据”作为“武器”去攻击你的谈话对象。一旦参与“战争”,便永远不会存在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