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对华开战要先学会挨揍,美国人发现美军面对解放军的最大困境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发表的文章提到:如果与中国开战,美军首先必须学会,如何在解放军第一波打击中“活下来”。这不是什么战术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发表的文章提到:如果与中国开战,美军首先必须学会,如何在解放军第一波打击中“活下来”。

这不是什么战术细节的争论,而是战略层面的再思考——从过去的“大兵压境”,变成了“先保命再还手”。换句话说,美军也意识到自己在亚太的那套“前沿部署”老套路,可能真的撑不了几发东风导弹。

解放军火力铺天盖地,美军基地像纸糊的

在五角大楼的作战沙盘上,最让他们头疼的不是“怎么打过去”,而是“怎么不被打回来”。解放军近年来构建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导弹打击体系,已经把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的美军基地,基本都纳入“发现即摧毁”的打击圈。

东风-21D打航母、东风-26打关岛,再加上高超音速导弹的加入,让美军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前沿基地,如今成了高精尖火力的靶标。

高超音速武器是目前美军绕不过去的痛点。中国的东风-17已经列装部队,美军还在测试阶段慢慢爬坡。速度快、轨迹变、难拦截,这类武器让传统防空系统几乎无能为力。美国军方自己承认,现阶段没有成熟手段应对这类武器。

这还不只是技术差距的问题。美军的部署结构也在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天生脆弱”。关岛、冲绳这些固定基地早已被解放军“算账入库”,一旦开战,导弹精准打击将让这些基地瞬间瘫痪,甚至连战机起飞的时间都没有。

现在美军的策略文件里,已经开始讨论“如何减少第一波打击的损失”,甚至考虑把部分兵力撤出第二岛链往外退。这不是战略主动,而是被现实“打怕了”。《华盛顿邮报》一篇评论直言:“如果不能在第一波攻击中生存下来,后续的反击根本无从谈起。”

不只是打得准,中国打得起,美国未必撑得住

就算你能打回来,问题是——你打得起吗?战争不是比谁有几件高端武器,而是比谁能撑得久,谁的体系更完整。中国这一点恰恰是美军最不愿面对的现实。

首先是工业产能。中国的国防工业建设是“全链条、全生态”的,民用企业也能迅速转入战时状态。导弹、无人机、弹药这些高消耗物资,中国能做到“批量生产、滚动供应”。而美国的供应链却分布在全球,关键部件甚至来自亚洲,真要打起来,一旦断链,战斗力直接腰斩。

其次是战场信息能力。中国早就布局了高空无人机、低轨卫星、预警雷达等多层侦察体系,再加上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战场态势可视化能力迅速提升。美军过去吃惯了“信息优势”的红利,现在却发现,自己也可能在亚太“瞎了眼”。

而在防御端,中国的防空网已不仅是“点防”,而是“区域防护”+“多层次拦截”的体系。对隐身战机和巡航导弹,中国有反隐身雷达、有近防系统、有远程拦截武器,形成体系闭环。美国的F-35能不能突破这道“电子长城”,连美军内部都开始打问号。

再说心理层面。中国地广人多,战略纵深足够大,前沿城市遭攻击,后方还有庞大的国防基础能迅速接管。而美军在亚太的所有基地几乎都集中在几个岛屿上,补给线长、修复难,根本没法快速恢复。

最棘手的是,美国社会能不能接受“高烈度战争”的代价?从阿富汗撤军的狼狈,到国内政治对战争伤亡的零容忍,美军不是不能打,是打不起——一旦伤亡上百、补给吃紧、战线拉长,整个战略就会摇摇欲坠。

“绝对优势”神话破碎,美军战略开始自我松动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比拼,而是一次全球军事格局的重构。美军正在主动调整战略姿态,从“主导战场”到“设法生存”,这背后是对现实威胁的清醒认知。

不久前,美军印太司令部的作战计划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对中国日益增强的反介入能力,美军需优先考虑在冲突初期确保部队生存与重建能力。”

这意味着,以往那种“兵临城下、航母压境”的大国威慑方式,已经开始失灵。美军要想在西太还保持存在感,不得不考虑“灵活部署、分散作战、快速转移”。但这种模式也意味着,美军的火力集中优势和快速反应能力将被削弱。

中国这一边的态度则始终如一:不主动挑衅,但也绝不示弱。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多次强调,中国对任何形式的外来军事挑衅都将果断回击,国土一寸不让,底线清晰明确。

而这场博弈的核心,不再是“谁能打赢”,而是“谁敢先打”。双方都知道,一旦爆发冲突,将不仅仅是军事较量,更是国家意志、经济韧性和社会承受力的全面测试。

美军现在讨论“如何挨第一拳不被打倒”,本身就是个信号:西太平洋的军事游戏规则变了。中国不再是被动挨打的一方,而是有能力让对手在动手前三思的强大存在。

当然,打仗不是目的,吓阻反而是更高明的战略。正是因为彼此都知道打起来是“双输”,才让和平变得更有价值。

这场围绕“生存”的战略较量,其实真正较量的是理性。对华开战前要学会挨揍,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美军对现实的最低敬畏。而现实告诉我们:谁能稳住局势,谁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