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天人之辩】悲慨与情感从物到人,从人到天的层次变化

这种真情实感有两个特点,首先,因为其中包含着活的精神或者说包含着更多高层次的真实,所以能够更深刻地触及人们的灵魂,打动人

这种真情实感有两个特点,首先,因为其中包含着活的精神或者说包含着更多高层次的真实,所以能够更深刻地触及人们的灵魂,打动人心。其次,因为在这种真情实感中,精神处于主导地位,情感处于从属地位,所以与情感相关的外形因素会显得不那么明显。

二十四品中的悲慨一品便对应着情感从物到人再到天的变化。“大风卷水,林木为摧”讲的是无生命之物和植物的情感,“适苦欲死,招憩不来”讲的是人的情感,之所以从无生命之物出发,既是因为道是无所不至的彻底贯通,也是为了提示人们,人的情感与物的情感,看似区别很大,在没有精神参与的情况下,其本质是相同的。

从“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物性精神的因素逐渐减少,精神的因素逐渐觉醒和增多,人开始突破物性精神的有限性,不再局限停留于人的个体的得失之中,由悲己而悲人,由悲人而悲天。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讲的是随着精神因素的介入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情感的表现开始由显性的外形变为隐性的气乃至神。最后人融入天,无所不能感,乃至于“萧萧落叶,漏雨苍苔。”亦能表达出深沉的情感,但这种高层次的情感理解起来难度也更大,惟有心者能会其意。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本文为《东西方美学参证》系列文章之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