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居然用得到“量子力学”理论?这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切实际,但在《率土之滨》里,还真有人把学术理论玩成了实战攻略。
来自《率土之滨》“命中注定”同盟的南京大学物理博士“百川|记忆”,用“熵减战略”和“量子化同盟”两大物理模型写了篇专属于《率土之滨》的学术论文,把SLG的策略逻辑讲得十分通透。
这一波骚操作,直接把众人给看呆了。
他先拿游戏第一阶段举例,各大资源州就像是一个封闭的环境,所有同盟都得在这里抢资源、拼发展。这恰好对应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原理”。
孤立系统的熵会自发变多,同盟里的内耗也会悄悄积累,比如没必要的资源争夺,分工混乱导致的效率浪费。而他提出的“熵减战略”,就是给同盟降内耗。明确谁负责抢地攻城,谁负责开地打野,把资源分配和作战分工捋清楚,从根源上减少内耗,让同盟发展更高效。
到了游戏第二阶段跨州作战时,“量子力学”就派上了用场。
和第一阶段的各自为战不同,跨州时盟友间绑着共同利益,像极了量子纠缠的状态,彼此紧密关联又互相影响,只要有一位盟友被攻击,整个同盟会立刻拧成一股绳,合力为盟友讨个说法。
“百川|记忆”将其称之为“量子化同盟”模型,并表示在这套模型逻辑下,不同势力的战略协同将实现精准同步,以前跨州作战常有的沟通延迟、配合脱节问题都能被彻底解决。
“百川|记忆”的论文不过是《率土之滨》玩家群体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内对三国历史研究最透彻的游戏圈子之一,率土玩家里藏着太多文化人。
他们玩游戏甚至能玩出文化输出的水准,就连玩家原创的诗词檄文,都被收录进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把三国的豪情与谋略写的淋漓尽致。
这些诗词既有“金戈铁马踏山河”的壮阔,也有“同盟齐心守边疆”的热血,其中以《率土风云志》最为突出。
游戏里的同盟博弈、沙场征战和三国里的忠义、谋略融合在一起,读起来既有游戏的代入感,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也难怪会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
这份对文化的重视,并不只体现在游戏外的创作里,游戏内的同盟招募一样也有被影响。
被率土玩家誉为“率土教委”的“陷阵之志”家族就有一套独特的招募系统,他不看你的战力,而是看你对三国历史和学术的理解。
只要答题超过100分,就能加入他们的家族,甚至还免费送你月卡,分数超过120和140还有额外家族周边赠送,要是分数低于60则,则会被他们单方面“开除率籍”,永不得再申请加入他们家族。
在这群文化人的影响下,率土玩家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玩游戏的群体,整个率土圈子反而成了一个学术碰撞与寻找同好的独特社群。
在这里,有玩家用物理模型拆解策略逻辑,用量子力学阐述SLG逻辑;有人以笔墨为刃,将游戏里的故事写成能收录进国家图书馆的诗词檄文。
正如一位率土玩家的评论所说,“一篇檄文讨天下,一曲风云知纵横。八阵十三州,诸侯分三国。玄武钜流破赤壁,皇裔流离定川蜀。魏武之世却匈奴,九锡黄龙固江东。若看今朝烽火人物,还看王臣率土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