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你知道吗?地球每几亿年就会抱团一次,下一次要等2亿年

当你小时候趴在书桌上翻世界地图,指尖可能不经意划过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又顺着大西洋的轮廓滑到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停一停,再

当你小时候趴在书桌上翻世界地图,指尖可能不经意划过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又顺着大西洋的轮廓滑到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停一停,再把这两块隔着大洋的陆地往中间挪一挪,你会发现,它们边缘的曲线居然能严丝合缝贴在一起,像儿时拼到一半的积木,缺了的那块竟刚好能和另一块对上。那道存在海陆之间的默契,可不是巧合,是地球埋了几十亿年的规律动作,叫超大陆旋回,像地球的心跳似的,每过几亿年,所有陆块就攒成一块超级陆块,过阵子又慢慢裂开,飘到如今我们脚下的模样。

3亿年前的地球,陆地还没拆成现在的七片零散陆块。那时没有七大洲,只有一块横跨南北半球的巨型大陆块,名叫泛大陆,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大陆,正是这巨型陆块的左右两翼,后来慢慢裂成小块,像被风吹散的云朵,飘着飘着,才变成了今天亚洲、欧洲、美洲的格局。再往前追溯,10到7.5亿年前的罗迪尼亚超大陆,是由更早的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后,重新抱成的巨型陆块,哥伦比亚超大陆自己,又在18到15亿年前存在过,再往远了数,27到21亿年前的凯诺兰大陆、30亿年前的乌尔大陆,那时的陆地还只是零星的小陆核,没攒成后来的大块头,却已经跟着地球的节奏,慢慢聚散。

陆块不会自己挪位置,像有双无形的手推着它们靠拢,又被另一股力扯着分开。这股藏在幕后的力量,既不在天空,也不在海洋,而在地球深处,地幔热对流。地球内部的地幔,不是硬邦邦的岩石块,是裹在高温里的塑性物质,热的部分会像锅里慢慢沸腾的水,从2900公里深的核幔边界往上涌,冷的大洋板块却会因为冷却变重,一头扎进地幔里,一直沉到核幔边界,一上一下,就形成了循环,这循环就是推着陆块移动的引擎。

科学界目前最主流的观点,是全地幔对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地幔的对流运动是上下贯通的,热物质上升过程中,会撑起巨大的地幔柱,冷板块下沉时则拉着上层的陆地一起动,力量大到能改变整个地球的陆地格局。陆地往一起凑的阶段,是大量冷板块沉进地幔深处后,在核幔边界堆成一团,像无数根细绳,拽着上方的陆块往中间拉,拉着拉着,就攒成了超级陆块,可超级陆块太厚了,又像一床厚厚的隔热毯,将地幔的热量裹在下方散不出去,热量越积越多,最终会从核幔边界冲起一股超级地幔柱,将这超级陆块顶得向上隆起,再慢慢拉裂,裂成几块后,又开始新的漂移。

另一种说法是分层对流,和全地幔对流的模式不同。有人认为,地幔的对流并非上下贯通,在670公里深的地方有一道界限,将地幔拆成上层与下层,两层间的物质交换极少,各自形成独立对流。这种模式,或许更贴合古老超大陆的演变逻辑,像哥伦比亚超大陆、凯诺兰大陆的聚散过程,如今还有学者提出地幔对流反转,认为这对流的方向并非固定不变,有时候会反过来,原本扩张的大洋或许会慢慢合拢,原本俯冲的板块或许会停下脚步,给超级陆块的形成换种节奏,虽说这一观点尚未成为主流,却也给了我们新的角度,去读懂陆块的脾气。

除了地幔对流这个核心引擎,还有两个因素,也在悄悄左右着陆块的聚散。一个是陆块本身的属性,大陆岩石圈比大洋岩石圈更轻、更厚,还难以下俯冲,像水中的泡沫,总往水面浮,浮着浮着碰到其他泡沫,就会因引力聚在一处,不像大洋板块那样容易被吞进地幔,另一个是颇为有趣的银河年假说,认为地球的构造活动,和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周期相关,太阳系绕银河中心一周,需要2.5亿年,有人推测,当太阳系离银河中心更近时,星际物质密度更高,引力相互作用也更强,或许会间接推着陆块聚合,离得远时,又更利于陆块分散,只是这一假说还在探索阶段,尚未获得广泛认同。

未来的地球,还会再出现一块超级陆块吗?科学家追踪着当下的板块运动趋势推算,下一个超级陆块,或许会在2到3亿年后出现。至于它会如何形成,有三种推测方向,要么大西洋先停下扩张,慢慢合拢,美洲板块往欧亚、非洲板块方向靠,最终碰撞聚合,要么太平洋先消失,慢慢合拢后,亚洲板块与美洲板块连为一体,还有一种可能,多数陆块都向北漂移,围着北极区域,攒成一块全新的超级陆块。

2亿年后的地球,会是怎样的模样?或许那时的人类,会站在新的超级陆块上,指着岩层里的痕迹,像我们如今这般,说起亿年前大西洋的模样,说起亚洲与美洲曾隔着一片大洋,说起地球这颗星球,从未停下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