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袁世凯吃人参、鹿茸等多年,50多岁的他,看着像80多岁的老人

袁世凯这家伙,对权力上瘾,老想着恢复帝制,自己当皇上。而且他还特别贪吃,对药补特别着迷。他觉得吃补品能让他身体更强壮,精

袁世凯这家伙,对权力上瘾,老想着恢复帝制,自己当皇上。而且他还特别贪吃,对药补特别着迷。他觉得吃补品能让他身体更强壮,精力更充沛,所以从二十多岁起,就一直在吃人参、鹿茸这些高级货,根本停不下来。

瞅瞅照片,你压根想不到,这位瞧着得有八十多岁的老爷子,其实才五十多岁出头。

他身体慢慢变差,不光是因为吃得太补,还因为他在饮食上越来越不节制。

【从小站练兵逐步掌握兵权】

1874年,清朝的大官李鸿章让周盛传和周盛波两位将军,带着他们手下的九千多号人,去大沽要塞站岗。没过多久,他们又挪窝到了小站那边,一边种地一边练兵,慢慢就有了个名号,叫“盛军”。

小站这块地方后来建起了七个军营,像盛字营、传字营这些。两位周将军一来,这儿就发生了大变样。盛军开始挖河筑渠,开垦荒地种水稻,慢慢地,村子就形成了,人也越聚越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但是,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一开打,啥都变了。盛军全跑到前线去了,结果一个不剩,全折在里头了。这支曾经风光无限的军队,就这么掉进了历史的深渊里。

那年年底,清朝政府觉得老旧的军制得改改,于是派胡燏棻去小站,让他负责建一支新的陆军,这就是定武军的来历。这支新军有十个营,总共四千多人,算是中国头一回用西方那一套来训练军队。

过了一年,胡燏棻被调到津芦铁路工作,不再管小站那边了。就在那一年,袁世凯也知道了清政府要改革军制的消息。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给军机大臣李鸿藻写了封信,推荐自己当新军的头儿。到了12月16日,袁世凯就到了小站,接手了定武军的指挥权。

袁世凯在小站训练军队时,用的是“软硬兼施”那一套。他不仅给士兵们一些小的好处,还立下了很多严厉的规矩,说白了就是“听话的就有好日子过,不听话的就得倒霉”。

他弄了个《简单军法十八条》,里头列了十八条得砍头的罪,就像那些故意不听军令的,直接就得上断头台,这样一来,他的权力可就大得没边了。而且,他还特别看重士兵的忠心孝顺教育,天天让士兵对着他的长生牌位磕头行礼,整天给他们洗脑,说活着就是为了给袁大人卖命。

袁世凯靠着这些手段,不光牢牢把握住了军队,还得到了军务大臣荣禄的撑腰。到了1899年,他一路升到了工部右侍郎的位置,手里的权力是越来越大,越来越稳当。

另外,袁世凯牵头弄的那本《训练操法详细图解》,把老一套的封建想法和西方的军事手段混到了一块儿,给清政府后来训练新军队当了个样本教材。

袁世凯从一开始在小站练兵,就一步步地使劲儿,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弄了个以北洋为基地的军事政治圈子,他自己当老大。

【戊戌变法的告密者】

1898年,中国搞起了戊戌变法的大动作。那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带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人,通过光绪皇帝,猛地推起了一波改革。他们动作很快,搞出了一系列挺大胆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新变动。

在那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光绪帝一口气推出了上百条搞现代化的新政策,这些政策把教育、经济、军事、还有政府管理都翻了个底朝天。全国老百姓都盼着变天,心里头那个急啊,就想着靠这些新花样,能让中国彻底摆脱穷困落后的帽子。

但是,到了8月5号那天,变法这事儿突然有了大变动。袁世凯见过光绪帝后,马不停蹄地坐火车赶到天津,偷偷跟直隶总督荣禄说了维新派那些计划和行动。

这个告密的事儿,让慈禧太后立马就有了动静。到了8月6号一大早,慈禧太后就动手了,戊戌政变就这么爆发了,戊戌变法的努力一下子就被打垮了。那些支持变法的重要人物,很快就被抓了起来,还有“六君子”被残忍地杀了,变法运动算是彻底完了。

袁世凯的那个告密举动,虽然是在政变闹大了之后才被大家知道,但确实让维新派的日子更难过了。因为这,维新派的好多人被抓了起来,还有的被流放到老远的地方。

戊戌变法前头,袁世凯那阵子表现得跟维新派的人没啥两样。他挺主动地跟康有为、梁启超打交道,一块商量、琢磨怎么变法。

维新派势力逐渐壮大时,袁世凯毫不犹豫地站到了他们这边,他常去康有为和梁启超那儿开会,一起喝酒聊天,商量国家大事。他还特别活跃在强学会里,不光出钱帮忙,连办报馆、图书馆都舍得掏腰包。那时候,康有为觉得袁世凯是个铁杆队友,手里还有兵权,对变法成功那可是大有裨益。

然而,袁世凯到最后还是背叛了维新派,他之前的行为被大家看作是“表面维新,实则背叛”、“混进维新队伍里捣乱”,他也被认为是那种立场不坚定、背叛维新派的政治老狐狸。

1902年6月份,袁世凯接手了李鸿章的位子,当上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接下来,他又管起了政务、练兵、商务、电信、铁路这些大事,那时候,朝廷里的大决策,经常都是军机处先跟北洋这边商量。

1911年,武昌那边一起义,清政府没办法,只好找袁世凯来帮忙打革命军。可袁世凯这家伙手握重兵,自己心里有小九九。他借着当内阁总理大臣的机会,把清政府的大权给夺了。然后,他又拿这个当筹码,硬是让南京的革命政权低头,最后自己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他是怎么成为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辛亥革命这股大浪里,袁世凯显露出了他作为政治高手的全套本事,机灵地捞到了最多的好处。这个狡猾的政治人物,靠着一连串的手段和见风使舵的做法,把革命赢来的果子摘到了自己手里。

袁世凯在南方那帮革命的人和清朝谈判那会儿,看着像是挺想让步的。他那时候在清朝可是个大官,管着军政大权,明面上跟革命派商量着和解,但心里其实打的是别的算盘。暗地里,袁世凯的野心比他嘴上说的支持民主共和要大得多,他真正的目标是抢那把即将成立的民国的总统交椅。

在和谈开始之前,袁世凯频繁地召集会议,跟他的顾问们一起商量怎么搞定和谈这事儿。在这些碰头会上,他一口咬定要坚持“君主立宪”,还明摆着说“君主制度,那是绝对不能动的”。表面上看,他这是对清廷忠心耿耿,但实际上,这只是袁世凯为了取得清廷信赖使出的招数。

尽管袁克文,他的儿子,已经提醒说:“民治的潮流势不可挡,清朝的气数已尽”,袁世凯还是坚守自己的立场。他的打算是在辛亥革命和南北谈判的重要关头,表现出对清廷的忠诚,从而捞取更多的政治好处。

1912年新年第一天,孙中山在南方当上了临时大总统,这可把袁世凯给吓坏了,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他哪能坐以待毙,赶紧让北洋的那些将领们发电报,说要坚持君主立宪,打死也不接受共和制。可事情发展得太快了,等袁世凯听说孙中山愿意在清朝皇帝下台后把总统的位置交给他,他立马就变了脸,让段祺瑞这些北洋将领发电报给清政府,催他们赶紧实行共和制,好像他特别支持共和一样。

清帝下台后,袁世凯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公然说:“共和才是最好的国家体制,全世界都这么认为。”但搞笑的是,他刚当上临时大总统,就把之前对民主共和许下的诺言全给忘了。按《临时约法》的规定,新政府该用内阁制来管住总统的权力。可袁世凯一上台,立马就吵着要搞总统制,自己一个人几乎把军政大权都抓手里了,内阁呢,就成了个空壳子,啥实权都没有。

另外,他私自跟英法德日俄那些银行团搞了个后续贷款协议,这完全就是不顾《临时约法》的规定。袁世凯觉得,要想摆平这乱糟糟的中国,就得靠武力统一,自己说了算。他这么一来,辛亥革命的本来意思全给搞没了。袁世凯搞的这些事儿,不光是把民国刚开始那点民主尝试给毁了,还让“中华民国”这个名头变得只是个空壳子。

袁世凯心里那股子想当老大的劲儿可没消停,他还琢磨着要把皇帝那套老规矩给搬回来,想自己当个新皇上试试。

【去“临时”二字,企图恢复帝制】

1913年的时候,袁世凯的权欲之心又往上涨了一大截。他特别想快点扔掉“临时”这个帽子,好把自己的地位给扎扎实实地稳住。

10月5号那天,袁世凯搞了个《大总统选举法》出来,里面说了怎么选总统的那些规矩。这选举法啊,简直就是给袁世凯自己写的剧本,因为他在这场戏里,那就是绝对的主角,谁也别想抢他的风头。第二天,总统选举就按照计划开始了,但这选举啊,跟咱们平时说的民主选举,那可真是不一样。

那时候,“二次革命”一败涂地,孙中山、黄兴这些国民党的大佬们只好跑到国外躲风头。国民党里头一下子没了领头羊,选举竞争也搞不起来了。进步党那边虽然推出了黎元洪当候选人,但黎元洪自己压根儿就不想参选,这样一来,袁世凯就成了最显眼的那个候选人。不过,袁世凯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因为国民党在国会里还握着392个位子,他怕这些人会搅黄了他的选举大事。

为了赢下选举,袁世凯搞了不少狠招。他让梁士谔去收买近百个国会议员,组了个叫“公民党”的小圈子,专门帮他拉选票。更离谱的是,他还偷偷弄了个“公民团”,里面都是军警换便装扮演的。说是代表老百姓帮忙选举,其实就是想在投票时动手脚,硬把袁世凯推上去。

这次总统大选,闹得满城风雨,尽是暴力威胁的事儿,简直给咱们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宪政历史都抹了黑。袁世凯没按规矩来,没走民主选举那套,而是靠着一堆手段操控大局,硬是把自己推上了国家老大的位置。他掌权后,还是独断专行那一套,民主法治被踩得稀巴烂。到后来,他居然还想恢复帝制,这一搞,大家可不干了,反对声浪一波接一波,国家又乱套了。

【极尽奢华的饮食】

辛亥革命的风波过后,袁世凯不仅机灵地抓住了大权,还在私底下对小事特别讲究,同时追求着豪华生活。他掌权有方,生活上也是一丝不苟,对奢华的东西情有独钟。

在民国那会儿,他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他的日常作息和过日子方式,在中南海的居仁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早上六点整,袁世凯就起床开始洗漱,六点半时,他就准点吃上了早饭,是一大碗香喷喷的鸡丝汤面,他用的碗和筷子都比一般人要大要长。吃完饭后,他就下楼到自己的办公室,开始忙起了一天的公务,还有见见来访的人。

午饭时间是十一点半,袁世凯吃饭很有规律,餐桌上每道菜的摆放位置都是固定的。

他最爱的清蒸鸭子总是摆在中间,肉丝炒韭黄和红烧肉则分别放在桌子的两边。吃鸭子的时候,袁世凯特别中意鸭肫、鸭肝还有鸭皮,他手法老练,能一下子掀开一大块鸭皮。至于咸菜、酱菜这些,他不太喜欢,所以餐桌上从来都看不到这些小菜。

说到吃的主食,袁世凯也是挑得很,每顿饭都得有馒头、米饭,还有好几种粥。像大米粥、小米粥、玉米糁子粥,这些都是常有的。到了夏天,他还会加上一碗绿豆糊糊,这是河南那边特有的,用磨好的绿豆熬出来的。

下午五点钟,袁世凯忙完一天的工作,就会回到家里,和姨太太们还有没长大的孩子们一起在中南海走走,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有时候,他们还会去骑骑马,或者划划船。晚餐一般定在七点钟,夏天就在居仁堂吃,秋天冬天就会在特别漂亮的稻香村用餐。

周日晚上的晚餐相当有讲究,袁世凯会和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不光是家里大厨做的那些菜,每位姨太太也都会拿出自己的私房菜。有时候,还会请外面的专业厨师来家里,给大家做烤全羊、烤乳猪这些好吃的。

不过,这种过分讲究排场的生活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长久以来,袁世凯因为总吃高蛋白和大补的食物,身体出了不少毛病,像牙疼、大便不通畅这些,让他不得不时常去看医生调理。

【食补太过,加剧自身隐疾】

袁世凯的吃相可不是从他当上临时总统那会儿才变讲究的,打从年轻时候起,他就吃得特别豪华且讲究。

袁世凯二十来岁时,就经常吃上各种补身体的东西,像人参、鹿茸这些高档货,都快成他每天的必备品了。

在袁世凯看来,这些滋补品可以增强体力、提升脑力,还能补充精力。对于一个满心政治抱负的人来说,拥有一副硬朗的身板,那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得靠它来扛住政治场上和家庭里的各种风风雨雨。

袁世凯的家里事儿也挺多挺热闹的。身为一个大权在握的人物,他娶了九个老婆,这些老婆一共给他生了十七个孩子。

袁家的大管家陶树德以前讲过,那些小家伙小时候看着都挺壮实健康的,但慢慢长大了,身体却没像他们老爹那样越来越硬朗。

那时候,这事儿在北京城里闹得沸沸扬扬,人们议论纷纷,还冒出了句顺口溜:“大总统的娃儿——比人参鹿茸还娇贵”,意思就是,这些孩子被养得太精贵了,看着光鲜,其实不中用。

袁世凯对补品那叫一个钟爱,就连平时吃的饭菜也能看出来。有次,有个官员撞见他正在吃看起来挺普通的鲫鱼和米糊。可你别小瞧了这两样东西,那鲫鱼其实是难得的洹河鲫,米糊里头还混着东北的上好鹿茸粉呢。这顿饭,既是吃着补身体,也带着药补的意思。

不过,袁世凯长期大吃大补,身体却没见怎么好转。按中医的说法,人参、鹿茸这些补品确实药效很强,但它们属于热性,吃多了会让身体里的热气堆积,对身体不好。而且,袁世凯平时几乎不吃蔬菜和水果,这种光吃肉和补品的饮食习惯让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失去了平衡。

生活中的种种极端情况和不平衡,最后都在袁世凯的身体上显露了出来。随着年纪一点点变大,手里的权力也越来越多,袁世凯就开始碰上不少严重的健康问题。

快不行的时候,袁世凯回想自己这些年的日子,觉得可能是吃太多补品,才让身体越来越差。他躺在那里,心里挺不是滋味地说:“我这身子骨撑不住了,那些人参鹿茸啥的,再也消化不了了。”

这么看来,袁世凯能活多久,一方面是因为他家里的遗传,另一方面也跟他大吃大补、没节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