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想死,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活。”
——一位16岁自残青少年的自白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匿名倾诉:“用刀划破皮肤的那一刻,我才感觉自己是活着的。”自残,这个曾经被视为“边缘行为”的现象,如今却在青少年群体中悄然蔓延。
据《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约15%的青少年曾有过自残行为,其中女生比例高于男生。他们用刀片、指甲、打火机……在手臂、大腿等隐蔽部位留下伤痕。
为什么这些孩子选择用疼痛表达自己?自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真相?
1. 自残不是“矫情”,而是无声的求救
许多人误以为自残是“博关注”或“心理脆弱”,但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残行为往往是青少年在极度痛苦时,唯一能找到的情绪出口。
自残的三大心理动机
释放情绪:当愤怒、悲伤、孤独等情绪无法用语言表达时,身体疼痛成了“看得见”的情绪宣泄。
获得控制感:在学业、家庭、社交等多重压力下,自残是少数能“自主决定”的事。
对抗麻木:长期抑郁的青少年可能用疼痛来确认自己“还活着”。
“他们不是在伤害自己,而是在试图拯救自己。”
2. 自残背后的社会因素:被忽视的成长困境
青少年自残并非偶然,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多重压力下的产物。
(1)家庭因素:缺位的沟通与过高的期待
父母长期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过度控制导致压抑。
“成绩至上”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觉得“只有优秀才值得被爱”。
(2)校园环境:欺凌与社交焦虑
校园霸凌受害者可能通过自残缓解无助感。
社交恐惧症青少年因无法融入群体而产生自我厌恶。
(3)网络影响:自残亚文化的传播
某些网络社群将自残“浪漫化”,甚至分享自残方法,形成不良模仿。
“当痛苦无处诉说,身体就成了最后的日记本。”
3. 如何识别青少年自残信号?
自残者通常隐藏伤痕,但仍有迹可循:
长期穿长袖衣物(即使在夏天)
情绪波动剧烈(突然暴躁或极度消沉)
回避社交(不愿参与集体活动)
收集尖锐物品(刀片、玻璃碎片等)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这些迹象,请不要质问,而是温柔地问:‘你最近过得好吗?’”
4. 如何帮助自残的青少年?
(1)倾听,而非评判
错误做法:“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爸妈多心疼!”
正确回应:“我知道你一定很痛苦,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
(2)提供替代性缓解方式
用橡皮筋弹手腕(模拟疼痛但不留伤)
握冰块或嚼薄荷糖(通过感官刺激转移情绪)
鼓励写日记、绘画等表达性疗法
(3)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自残可能是抑郁症、焦虑症的前兆,应及时联系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
“伤口会愈合,但心灵的疤痕需要更久的治愈。”
疼痛不该是唯一的语言
自残不是“叛逆期”的必然现象,而是青少年在心理困境中的极端应对方式。作为家长、老师或朋友,我们能做的不是指责,而是给予理解与支持,帮助他们找到更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样的痛苦,请相信——世界上一定有人愿意听你说话,而不需要你先伤害自己。”
“关注我们,获取广州白云心理医院「1v1心理咨询体验福利」,开启你的心灵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