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上市公司,拓宽商业认知
声明:本文仅供创业者学习商业案例,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导语
家里手机是小米,客厅空调是小米,扫地机是小米,哪天提车“SU7/YU7”,你会发现手机一开门、空调先预冷、车机导航自动接力,这就是小米要讲的“人车家”一体化故事。
本文想回答三个朴素问题:小米到底靠啥赚钱;它在手机与新能源车这两条赛道处在什么位置;这套“人车家”到底是护城河还是一阵风。
结论先放一半:手机是现金牛、互联网服务是利润奶牛、汽车是新增长引擎,三者互相喂养,但节奏上各有门槛与短板,可用数据都摆在台面上。
这家公司到底在做什么
先从使用场景看:买一部手机(多半是Redmi或数字系列),装上HyperOS(基于安卓的系统),再加几件IoT家电,形成“人车家”互联;如果你是新能车用户,车机同样跑HyperOS,语音助理一唤,全屋协同响应。
这套体验的替代品不少:安卓阵营友商的“万物互联”、苹果的“多设备协同”、华为的“鸿蒙+车”,大家都在做,但小米的打法更“性价比+全品类覆盖”。
从赚钱公式看,本质还是三块:其一,硬件卖货——手机为主、加上海量IoT,加上汽车;其二,互联网服务——广告、内容与增值;其三,金融/其他配套。
硬件的钱是“客单价×销量×(毛利率)”,互联网的钱是“活跃用户×ARPU(每用户收入)×广告季节性”,汽车的钱则是“车型ASP(平均售价)×交付量−制造与研发摊销”。
到2024年,小米全年收入3659亿元,其中“手机×IoT”约3332亿元,“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32.8亿元;整体毛利率20.9%。到了2025年二季度,单季收入1160亿元,汽车分部收入213亿元、其中卖车收入206亿元,单季交付81302辆,汽车ASP约25.4万元。互联网服务当季收入91亿元,海外占比约三成。
从长期味道看,这是不是“好生意”?手机是成熟行业,胜在规模、渠道与品牌心智;互联网服务毛利厚、现金流稳;汽车是重资产长坡,前期看学习曲线和产能爬坡,后期看规模与产品矩阵。
小米的“好”,在于用系统和生态把三块拉通,形成复购与交叉销售;“难”,在于汽车生产与智能化是硬仗,良率、供应链与服务半径都要补课。
验证信号就看三条:手机全球份额是否稳定第三、互联网服务MAU与海外占比是否上行、汽车单季是否转正(经营层面)。
产业链与行业地位
小米在手机链条里处于中游整机集成:
上游依赖芯片(高通/联发科)、影像传感器(索尼/三星/豪威)、屏幕(京东方/三星/华星等)、存储(三星/海力士)等;
下游通过线上电商与“米家”线下门店铺货,并与运营商、零售商合作。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2025年二季度,小米出货约4250万部,份额约14.4%,稳居第三。区域上,东南亚拿下第一,欧洲出货第二。
在汽车链条里,小米整车自研集成能力不断增强,但上游仍深度依赖核心零部件与制造体系:
电池主要来自宁德时代与比亚迪(部分车型随机配),电机既有自研“HyperEngine V8s/V6”也与联合汽车电子、汇川等合作;车机与全屋家电通过HyperOS打通。
2025年6月发布的SUV“YU7”定价对标Model Y,上市即大定;9月单月交付突破4万台,交付周期一度排到近一年。
行业地位上,小米汽车是新势力里崛起最快的“后来者”,但距离传统巨头与头部新势力的年化体量还有差距。
议价与依赖方面,手机核心器件(SoC、存储、影像)价格波动直接决定毛利,品牌与渠道规模是议价底气;
汽车上游(电池/电驱/智驾传感)大件占比高,早期必须锁定产能与成本,服务网络也在加速铺设,截至今年中,小米在内地已开出300+汽车零售门店。
赚钱机制
先看定价锚。手机与IoT的定价更多锚在“同价位性能/体验”,溢价空间受限;互联网服务锚在用户规模与广告需求,具备较强的边际利润;汽车定价既要看竞品(尤其是Model 3/Y与华为系),也要看自身品牌位势和供应链成本。
2024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毛利率达76.6%,是利润厚度的根;手机毛利率12.6%,受器件成本影响;IoT毛利率20.3%,随大电器占比提升在抬升。
到了2025年二季度,汽车分部毛利率披露为26.4%,但当季分部经营仍小幅亏损(约3亿元),核心逻辑是规模放大、良率提升、材料成本下行与高端车型拉动ASP。
成本结构看,手机/IoT是“变动成本占大头、固定成本靠摊薄”,典型规模效应明显;互联网服务固定成本较稳,新增收入大多往利润里走;
汽车固定成本高(工厂、研发、模具、验证),需要用产量摊薄,此外服务半径(交付/售后)也是持续成本。
单位经济学上,手机靠高频换机与生态配件加购;互联网服务看MAU与广告单价;汽车初期获客成本高,回本靠口碑扩散与车型矩阵扩展。
现金创造方面,手机账期较短、IoT要看品类差异,互联网服务现金化强;汽车收款节点早于利润确认,但保修成本、递延收入、融资租赁等会拉开利润与现金的节奏。
验证这套机制,看两条:汽车单季经营是否转正、IoT大电器销量与价税前毛利是否持续改善。
护城河与竞争位
护城河来源主要有三点:
第一,生态与系统:HyperOS贯穿手机、家电、汽车,“人车家”让设备间的协同体验更顺滑,这是差异化的用户心智。
第二,渠道与品牌:全球化渠道能力、供应链协同让小米在中端价位段极具性价比,同时在高端化上持续推进。
第三,数据与服务:全球MAU超7亿,海外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三成出头,广告增长稳,这是利润的“蓄水池”。
对应证据:2025年二季度全球MAU约7.31亿、海外互联网服务收入约30亿元;东南亚重回第一、欧洲第二,说明渠道与品牌恢复力强。
主要对手的“最强一招”:苹果在高端生态闭环更深、华为在国内品牌心智与渠道劲道十足、三星在全球高端与供应链扎实;
车这边,特斯拉在智能电驱与直销体系、比亚迪在垂直整合与成本控制、华为系在智驾/人机交互。
小米的化解思路是“坚决不打价格战、抓高端单品力、以系统与生态增强差异、用销量摊薄制造成本”。
最坏情境推演:若安卓生态波动或关键零部件涨价,手机毛利承压;若汽车产能爬坡不达预期或质量波动,口碑与现金流都会受挫;若互联网广告景气下行,利润端受影响。
二级防线包括:供应商多元化(电池双供、关键件多家)、自研核心部件(电机/底盘/OS)、高端机型与车型矩阵分散风险。
治理与资本分配
谁说了算?公司采用同股不同权(WVR),创始团队拥有较高表决权;截至2025年4月的披露,雷军合计控制约六成以上投票权,管理层稳定。
治理上,董事长与CEO同一人,这是效率与制衡的权衡点。
激励是否同频?公司持续实施股权激励与购股权计划,覆盖核心员工与服务商,解锁周期长,和“十年投入底层技术”的节奏匹配。
资本运用上,过去两年一边加大研发与产能投入,一边在资本市场优化弹药。
2024年经营现金流约393亿元,年末“现金资源”(含等同物与理财等)约1751亿元,净现金状态明显;
2025年3月增发募资约55亿美元,主要用于EV与核心技术投资;历史上也进行过回购并注销。整体看,账上现金厚,且敢在上升周期补资本开支。
潜在红旗?
一是WVR带来的治理集中度,需要靠信息披露与独董机制平衡;
二是印度市场的合规不确定性,年报里披露了受限资金;
三是汽车业务初期的会计口径差异与分部口径调整,需要投资者持续跟踪。
财务质量与基本面健康度
盈利能力区间:2024年营收约3659亿元、毛利率约20.9%,经调整净利约272亿元;2025年二季度单季营收1160亿元、经调整净利108亿元,均同比高增。互联网服务毛利厚、手机毛利易受器件周期扰动、IoT随品类结构改善。
现金流与负债:经营现金流与利润基本匹配,整体处于净现金状态,抗波动能力尚可。注意应收/存货随旺季和新品节奏有波动;汽车进入放量期,资本开支与在制品会提升营运资金占用。
稳定性与可持续:利润并非依赖一次性科目,主要靠主业;但广告景气、汇率与原料价格都会带来波动。汽车业务仍在盈亏平衡附近摇摆,当季披露分部毛利率不低,但经营仍小亏,说明费用端与摊销仍在压着。
边际变化:2025年二季度最值得盯的是——汽车交付跃升与亏损收窄、IoT大电器高增、海外互联网服务创新高;同时手机分部毛利率同比略降,反映器件与价格环境的现实。
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需求侧:全球手机恢复弱增长,小米在东南亚与欧洲恢复份额,高端化推进;汽车端,SU7与YU7订单与交付强劲,等待周期长,口碑与质量将决定复购与转介绍。
供给侧:汽车产能持续爬坡,门店网络扩张,核心零部件双供与自研带来成本曲线下移;手机端依托高通/联发科平台与自研技术迭代,HyperOS 2/3加强端侧AI与跨端协同。
外部变量:国内价格战的强弱、海外需求与汇率、上游电池与关键器件价格、以及监管与地缘。
三种情景(未来12–18个月):
保守情景:手机份额略降、汽车交付放缓,集团收入高个位数增长。
触发信号:①汽车月交付连续两月低于3万;②手机全球份额跌破13%。
基准情景:手机稳居全球前三、汽车单季经营转正、互联网服务稳增,收入双位数增长。
触发信号:①汽车单季分部经营转正并维持两季;②海外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稳定在33%±。
乐观情景:汽车年交付冲击35万、YU7放量带动ASP与毛利、IoT大电器继续高增,集团利润弹性释放。
触发信号:①汽车月交付稳定4万+且投诉率可控;②IoT大电器季度收入持续40%+增速。
给创业者的启发
·打通产品:先做单品力,再做系统级协同,别反着来。
·做矩阵:高低配同平台,把研发与供应链复用做到极致。
·定价法:锚定竞品关键参数,把价值点说人话、给到手感。
·控成本:建立关键件双供,把良率与产能当KPI盯。
·抓复购:用操作系统承载服务,让硬件卖出去只是开始。
·稳节奏:先看现金流再扩张,重资产业务更要慢就是快。
风险清单
可控风险: 器件成本波动挤压毛利——观察手机分部毛利率与库存周转; 汽车良率与质量稳定性——观察月交付与投诉/召回率。
外部风险: 价格战再起、需求不及预期——观察主要市场促销强度与渠道库存; 合规与地缘不确定性(如海外资金受限)——观察受限资金规模与解决进展。
声明
本文依据公开信息撰写,用于商业学习与认知拓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敲重点 :
想从 “创业业余玩家” 进阶成专业选手吗?关注「硬核创业者」
这里聚焦 3 大核心痛点:帮你端正创业态度、补全商业硬核能力、明确可落地的战略方向,让事业基本面更扎实。
会员还能享 5 大专属服务:
日更创业实战经验,增长商业智慧;
每周1 期《精品商业案例解析》,拆解全球优质案例拓宽认知
每周 1 期《创业灵感点子库》,提供带数据支撑的商机线索;
每周1期上市公司商业模式解读,拓宽商业认知;
每年 1 次免费商业模式评估,少走弯路。
关注「硬核创业者」,都能获取更多创业干货,和同频创业者一起用专业认知落地理想,不做迷茫试错的 “业余玩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