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徒手掰开“原子弹”的科学家:变成“活死人”,DNA断裂肌肉溶解

“拥有伟大灵魂的科学家,愿主欢迎你!当你跟我们一起的时候,就算连陌生人都知道,你智慧既广且高的名声,不单在死亡的熔炉里,

“拥有伟大灵魂的科学家,愿主欢迎你!当你跟我们一起的时候,就算连陌生人都知道,你智慧既广且高的名声,不单在死亡的熔炉里,我们最终见到你展示出的高尚之心。”

这是1946年时,《洛斯阿拉莫斯时报》副主编托马斯·P·阿什洛克写给曾为二战美国“曼哈顿计划”做出重大贡献,后来又徒手掰开“原子弹”的加拿大科学家路易斯·亚历山大·斯洛廷的缅怀诗。

【徒手掰开“原子弹”的加拿大科学家路易斯·亚历山大·斯洛廷】

什么?这个人徒手掰开了“原子弹”?乍一听简直像是虚构的,但其实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且路易斯还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获邀参加“曼哈顿计划”

路易斯是在1942年收到美国邀请的,当时他已经在放射生物学方面耕耘了很久,并得出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进入“曼哈顿计划”专案组织后,路易斯主要负责测量铀和钚核心的临界质量值。

所谓“临界质量”,就是指“维持核子连锁反应为所需要的裂变材料质量”。

【核裂变反应原理】

而能否得到精准的“临界质量值”,是影响后续原子弹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为铀、钚这类裂变材料少那么一点,都会出现它们在裂变时绝大多数中子逃逸的情况,进而无法维持链式反应。

要是裂变材料超过了临界质量值,那链式反应会急剧增加,直接失控爆炸并释放出大量核辐射了,就像后来被投到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一样。

“小男孩”在爆炸之前没有失控,主要是因为它内部的若干块铀材料都处于次临界状态。

【“小男孩”原子弹】

简单来说就是这些铀材料距离临界质量都只有微量差,美军轰炸机投放“小男孩”以后,原子弹内的“枪式”引爆装置通过枪管,将能弥补这点微量差的铀材料快速射到了次临界状态中的铀材料,从而引发了剧烈的链式反应,最终“小男孩”爆炸,蘑菇云腾空而起。

投向长崎的“胖子”原子弹略有不同,它用以裂变释能的是钚材料,那时候钚材料的产能不足,不足以支撑“枪式”引爆,只能采用“内爆式”引爆。

【“胖子”原子弹】

简单来说就是拿钚材料均匀包裹着高能炸药,借助其爆炸时产生的巨大向心冲击波,让一圈的钚材料密度迅速增加,临界质量降低到能引发持续性链式反应。

然后“胖子”就能产生另一朵蘑菇云。

综上可见,路易斯的测量工作有多重要,如果没有他严谨谨慎的小心求证核材料的临界值,“曼哈顿计划”进行过程中就可能出现重大事故。

【“曼哈顿计划”专案组织成员正在进行研究】徒手掰开“原子弹”

在美国用原子弹推动二战走向终结后,路易斯进入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继续研究核裂变。

1946年5月21日,路易斯在一场临界质量实验期间,路易斯用一把螺丝刀,手动控制两个拍铍半球的间距,观察两个半球靠多近时,铍半球反射的中子能将核裂变推向临界值。

这种当时流行的手动操作,老实说很容易出现意外,这次就因为路易斯手里螺丝刀滑了一下,两个铍半球啪的一下合在了一起,铍球瞬间进入超临界。

【事故发生时实验室内众人的站位情况】

眼瞅着这个“原子弹”就要失控爆炸了,距离铍球最近的路易斯当机立断,徒手掰开了铍球。

这个操作虽然掐断了铍球的核反应,但路易斯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据相关事件档案披露,他所承受的辐射剂量,相当于站在距离原子弹1463米的位置上,暴晒到了原子弹爆炸后的核辐射。

这对路易斯的身体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路易斯·亚历山大·斯洛廷生前留照】

之后的9天时间里,路易斯变成了一个“活死人”,他身体的肌肉发生溶解,DNA全数断裂,在极度的痛苦中被死神接离人世。

参考资料:

【1】《天火焚魔:详解二战核武诞生记》 中国军网[2016.5.9.]

【2】《原本要投向日本的第3颗核弹,还是杀死了两名物理学家》 新浪网[2018.6.5.]

【3】《计算铀水反应堆临界质量的少群方法》 原子能科学技术杂志[196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