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中,段正淳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他不是典型的英雄,也不是彻底的反派。 他是大理镇南王,也是遍地情债的浪子; 他是段誉心中的慈父,也是众多女子爱恨交织的“冤家”。
表面上看,他什么都有了—— 权力、地位、爱情、儿子。 可最后, 他却眼睁睁看着情人惨死,自己殉情而亡, 连“父亲”的身份都是一场空。
他这一生,看似潇洒,实则活活被身份和深情压垮。
段正淳的身份,注定他活在枷锁之中。
他的第一个身份,是“大理镇南王”。 这个身份意味着什么? 端庄、守礼、勤政、爱民—— 尤其身处佛国,更要谨言慎行。
可他的第二个身份,是“情圣”。 甘宝宝、阮星竹、秦红棉、李青萝、康敏…… 每一个女子, 都曾被他深情以待,也因他心碎一生。
他一次次陷入热恋, 又一次次不得不回归王室的责任。 他不是不知道错, 他只是放不下那个风流倜傥的人设。
直到慕容复以情人性命逼他让位, 他宁可以死明志,也不背叛大理。
原来,风流只是他暂时的出逃, 责任才是刻进骨子的使命。
最终他自杀殉情, 大理官方却对外宣称“暴病身亡”。 多么讽刺—— 连死亡,都要被包装成体面的模样。
很多人骂段正淳是“渣男祖师爷”。 但奇怪的是, 每一个爱过他的女人, 几乎都恨不起来他。
因为他每一次动情,都是真的。 他为阮星竹拼命,对康敏软语, 甚至最后甘愿为她们死。 他不是演戏,他是真的每一个都爱。
但问题就在于: 他每一次都说“我只爱你一个”。 这已经不是多情, 而是一种情感的自我欺骗。 他沉迷的不是爱情, 而是自己精心编织的“情圣梦”。
直到曼陀山庄, 五个女人同时站在他面前。 他慌了,乱了,演不下去了。 原来他需要的不是爱, 而是被认可、被迷恋的满足感。
段正淳对段誉倾注了所有父爱。 他宠他、教他、为他出头, 甚至在少室山一战中, 他拖着伤躯也要护“儿子”周全。
可他到死都不知道, 段誉根本不是他亲生, 他是段延庆和刀白凤的儿子。
更讽刺的是, 他自己的亲生女儿们—— 木婉清、钟灵、阿朱…… 都因他的风流债遭受悲剧: • 木婉清差点爱上亲哥哥; • 阿朱因他的旧情恩怨,死在萧峰掌下。
他以为自己是慈父, 至死都喊着“我们的儿子……” 其实他是个缺席的爹。
他以为守护了家族名誉, 其实连血脉都是假的。
金庸没有把段正淳写成郭靖那样的完人, 也没让他成为杨过式的叛逆者。 而是让他卡在责任与欲望之间—— 像极了每一个在现实中挣扎的我们。
他的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解脱。
只不过, 他明明是为情自杀, 大理王室却对外宣称“暴病身亡”。 仿佛他这一生的痴与痛、悔与泪, 都不值得被记住,只配被掩盖。
可偏偏是这样的他,让我们看到: 身份之下,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会爱,会痛,会逃避,也会扛起责任。
段正淳的悲剧, 是从“人”活成“标签”的代价。 他是王爷,是情人,是父亲…… 却唯独不是自己。
现实生活中, 谁不是在不同的身份中切换奔跑? 好员工、好父母、好伴侣……
我们套着一个个标签, 却在深夜感到疲惫与陌生。 当他喊出“你们为什么要逼我”时, 那何尝不是现代人藏在心中的呐喊?
也许段正淳的存在,是为了提醒我们: 在被身份绑架的时代,别忘了你首先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