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倪光南院士,被联想开除的创始人,一生为芯片两次被商人当棋子

倪光南院士,被联想开除的创始人,一生为芯片两次被商人当棋子......“您怎么看待自己被评为芯片界的唐吉诃德呢?”面对记

倪光南院士,被联想开除的创始人,一生为芯片两次被商人当棋子......

“您怎么看待自己被评为芯片界的唐吉诃德呢?”

面对记者的提问,倪光南沉默了一会,答道:“没做成事之前,可能都会被当成唐吉诃德。”

他不觉得这是一个蔑称亦或者是夸赞,对于倪光南来说,或许一切外在名声都是虚无,唯有自己的研究和国家的科技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但也不一定要自己成功,我做一段,人家接着做。从大局看,一个企业不行还有更多企业出来,依托产业界发展是一定可以的。”他又紧接着道。

从这一段采访就可以看出来,倪光南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科学家,而他也坚持相信中国科技的未来是光明的。

唐吉诃德作为著名的小说人物,在他身上褒贬不一。他为了证明自己心中的骑士道,即便伤痕累累也不愿意停歇,做出来许多荒诞的事情,无数次碰壁甚至险些丧命。毫无疑问,唐吉诃德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

而将倪光南喻为“芯片界的唐吉诃德”,无疑是因为他也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他一生成于科学,也在科学上屡屡碰壁。

但和唐吉诃德不同的是,唐吉诃德死前忏悔自己所认证的骑士道是虚拟的,但是倪光南一生无悔。

1939年,日军加快侵略步伐,战火遍布,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也是在这一年,倪光南出生。他在战争中长大,和父母四处逃难,眼睁睁看着这片大陆遭受到苦难的洗礼,也听说了清王朝时期被压迫的种种事迹。

小时候的经历告诉他,若是一个国家弱小,那么便难以保护好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只能靠科技,倪光南自小立下誓言,要让国家强大不再受欺凌。

为此,他努力学习,并在1956年,进入南京工学院进修无线电专业。

在大学学习期间,倪光南认真努力、成绩优异,毕业时成绩单上华丽的全5分证明了他的努力和天赋。他更是在毕业之时,以脉冲编码通讯为题,写出极其优秀、且创新的观点,震惊了导师。

毕业之后,倪光南就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从事计算机技术的研究。

从1964年到1981年,倪光南先后参与了119机研制项目、717机显示器研制项目、显示组“SK-1光笔图形显示器”研制项目等,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在这一领域成为了鼎鼎有名的人物。

倪光南在此时就已经着手开展汉字处理研究,这一研究也为后来联想系统的研发打下基础。

1981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寄来邀请,聘请倪光南作为访问研究员,当时开出的年薪为4.3万加元,比国内工资高出来整整70倍。

但是只在加拿大待了两年,倪光南就辞职回国。回国的同时,他自费买下国外核心机器和电路芯片,为了研制汉字微机。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天价工资、优越的环境,还有大量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足以让倪光南发挥自己的本领,还能过上舒适的生活。

“如果我不回来,我此后所做的一切,不会对中国制造有所帮助。”面对他人的询问,倪光南如此答道。

对于倪光南来说,他所坚持的初心从未变过,就像是唐吉诃德坚守他的骑士道,永远不放弃。即便国外的环境更加吸引人,但是远远不如提高中国科技实力更为重要。

1984年初,倪光南用自己从国外带回的机器和工资,带领小组研制出汉字处理的第二项产品。此时,一位企业家敲开了倪光南的门,此人就是柳传志。

就在1984年,计算机所决定成立新技术发展公司,也就是联想的前身。柳传志被选为副经理,还得到了20万的启动资金。

但是在一开始,柳传志就狠狠跌了一跤,20万的资金被人骗走了一大半,他和其他掌管公司的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请倪光南合作。

柳传志想得很明白,作为一家计算机公司,他们最重要的还是缺少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没有办法推动计算机在中国市场站稳地位。

而此时的计算机最缺乏的就是处理汉字的技术。正好,倪光南主要研究的汉字处理项目,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而且柳传志和倪光南二人是老朋友了,早在计算机研究所时就相识。初识时,倪光南已经是研究所的大名人了,柳传志却只是刚进入研究所的小萌新。

面对倪光南,柳传志是很不服气的,他不明白二人其实相差年龄不大,但是为什么倪光南被捧上了神坛。于是憋着一口气,故意出难题考验这位大天才。

倪光南看不出来柳传志的为难,只以为对方真的不会,便耐心地教导柳传志。这让柳传志钦佩不已。

后来,二人还一起被下放劳动,被分配到了同一间宿舍。柳传志发现倪光南即便发高烧,也坚持劳作,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倪光南有技术、有能力、还能够吃苦坚持,对于柳传志等人来说,是目前最需要的合作对象。

于是,柳传志找上了倪光南。

面对一起开公司的这一提议,倪光南想到的并不是“赚钱”,而是振兴科技。

汉字处理项目研发出来,需要有渠道来推广,而柳传志也递来了橄榄枝。为了能够尽快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他答应柳传志成为公司的总工程师。

即便如此,他也只是一个科学家,为了能够安心做研究,倪光南提出了三点要求,不做官、不接受采访、不参加酒席。

柳传志全都答应。

于是倪光南带着他的汉字处理技术加入了公司。

一个科学家、一个商人开始推动计算机步入中国市场。

1985年,第一型联想式汉卡成功研发并投入市场。倪光南先后更新了8个型号,保证联想式汉卡适应市场、适应计算机技术变化,成为公司的核心技术。

公司也以此为名,更名为联想公司。

5年后,倪光南推出了联想微机,使用自主设计的主板,实现计算机领域的重大突破。

直到1994年,联想从一个初始资金只有20万的小公司,变成销售额高达47.6亿元的龙头企业,倪光南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他主张研发核心技术,打破国外芯片对中国市场的垄断,为此早早立项联想程控交换机进行研发。在倪光南的努力下,联想拿到了入网证,当时同行业的仅有华为和联想两家公司拥有入网证,而联想在综合实力上远远超过华为。

柳传志和倪光南不同,他是一个商人。

倪光南的科技力量帮助他创造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也在后来变成了联想发展的阻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国外的电脑品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联想在计算机行业的统治力逐渐下滑。

为了能够进一步发展,联想必须实现突破。

倪光南坚持要走技术制造的脚步,要用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打造自己的技术。他甚至和中科院、复旦大学等研究机构达成协议,要成立国家投资计划,研究中国自主制造芯片技术。该项目由联想公司牵头负责。

但是身为公司管理人的柳传志却提出了反对意见,面对来势汹汹的外国品牌,和耗费大量资金的中国芯片。柳传志作为商人,忍受不了这其中的风险。

他提出要先开发市场,再着手自主创造。

商人和科学家从根本上看重的东西就是不同的,柳传志和倪光南的矛盾难以调和。

联想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大多都是商人,倪光南的坚持并没有得到公司集团的认可,反而坚持柳传志的主张。

为了实现自己的技术研究计划,倪光南开始实名状告柳传志,一开始是状告柳传志的个人作风问题,后来状告柳传志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1995年,柳传志发现倪光南已经不受自己控制了,从一开始创建公司他就看重倪光南的技术,而如今,这技术没有办法为自己所用。

思来想去,柳传志决定放弃倪光南这颗“科技棋子”,着手市场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