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低毛利+连锁爆发:新氧把“贵妇医美”拉进平权时代

万元“童颜针”价格崩了?新氧一刀砍到3000往下轻医美,这个曾经被人看作暴利的行业,真的要被新氧“杀疯了”。此前,新氧推

万元“童颜针”价格崩了?新氧一刀砍到3000往下

轻医美,这个曾经被人看作暴利的行业,真的要被新氧“杀疯了”。

此前,新氧推出的“奇迹童颜”1.0和2.0版本分别合作使用普丽妍和圣博玛旗下的艾维岚产品,厂家的控价分别为1.68万元和1.88万元,而在消费者端,新氧硬是把价格压低到了可怕的4999-5999元。这两次低价策略均引发上游厂商强烈不满,普丽妍与圣博玛相继向新氧发函抗议,采取断货措施并要求下架相关项目。

国庆长假前新氧再度出手,推出“奇迹童颜”第三代(PLLA含量75mg)塑缇妍只卖2999元,价格直接砍到脚脖子,彻底颠覆了行业价格体系。

一直以来,童颜针的核心成分是聚左旋乳酸(PLLA)和聚双旋乳酸(PDLLA),起到刺激人体自身胶原蛋白的再生从而起到重塑紧致、美容抗衰的作用,其含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抗衰成效,新氧的三次“破价”行为,也收获了行业内的响应。

今年6月,在与新氧因价格体系和渠道管控发生争议后,艾维岚为应对市场变化、重获渠道主动权并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迅速做出战略调整,推出品牌核心产品剂量三分之一(PLLA含量42.5mg)的“上瘾红”童颜针,把价格也砍下至4000元区间。

从年初单价1.88万元到十月低至2999元,童颜针价格在短短一年内出现断崖式下滑。

在价格战愈演愈烈、营销手段不断翻新的竞争中,新氧为何能把价格打下来,倒逼行业从暴利走向平价?又是如何突破重围,赢得消费者信赖的?

01

价格“屠夫”=行业同质化竞争破局

有人把新氧称为轻医美的价格“屠夫”,这个名字虽然不好听。但是很多消费者看来,可能确实美滋滋的真省钱的实在。

“3.0的童颜针是用震荡仪配专研机打的,没有漏液也没有啥不适感,2999元整体还是很有性价比的,隔了几天口周的细纹和暗沉已经淡了很多,不过童颜针短期谈不上效果如何,还得看长期收紧的表现。”放弃十一假期去旅游,攒了两个月钱的姜姜特地预约了新氧的奇迹童颜3.0,打完5天面颊已出现明显改善。

新识研究所在新氧青春诊所武汉天地店得到的用户反馈大多是:价格确实很有吸引力,毛孔肉眼可见变小了,打完脸会有轻微肿胀,恢复期也要持续护理做好防晒。

截至2025年9月底,国内已获批上市的童颜针产品累计达九款,其中6款来自上市公司或其代理,这些公司靠先发优势或技术壁垒,占据了市场近70%份额。

从价格维度来看,已上市产品普遍定位高端,单次治疗价格多在万元起步。以江苏吴中代理的艾塑菲为例,其200mg规格在新氧“安心美”小程序的部分合作医美机构中,国庆促销期间的秒杀价为11224元;丽珠医药旗下塑妍萃367.5mg规格的市场标价约为20056元;而长春圣博玛的艾维岚340mg规格,券后价格普遍在17296元。

整体来看,尽管国产产品在定价上相对更具弹性,但多数品牌仍维持在较高价格区间,再生类医美产品的高溢价属性展露无遗。

随着国产产品的扎堆上市,童颜针市场已从早期的“技术垄断”阶段迈入“同质化竞争”时代。尽管各产品在聚左旋乳酸(PLLA)、聚己内酯(PCL)等核心材料及微球粒径、交联技术上仍存在差异,但整体作用机理趋同,临床效果差距逐步缩小,单纯依靠“首款”“独家”等概念已难以维持长期竞争优势。

在此背景下,价格已成为机构选品的关键考量。据新识研究所的观察,新氧的整体战略中,定价2999元的童颜针并非追求单品利润,而是一项精心设计的“破局型”明星爆品。

这一策略与零售领域胖东来、山姆会员店的爆品逻辑高度相似:它们并非靠单品赚取最大利润,而是通过极具竞争力的价格锚点和品质建立用户信任、驱动流量转化并强化用户心智。

2025年第二季度,新氧线下连锁业务收入同比激增426.1%,连续8个季度快速增长,并首次超越线上信息服务,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这不仅印证了“流量下沉、服务闭环”的战略转型成功,也预示着新氧正从“信息中介”加速进化为“自营连锁+平台赋能”双轮驱动的新型医美生态体。

面对低价策略可能引发的服务质量担忧,在新氧CEO金星看来,平台的降价并非以牺牲服务为代价,而是依托规模效应与低毛利运营模式实现的系统性成本优化,“目前新氧青春诊所因为连锁业务的中台要负责研发、用户运营、品控等,可能开店到一定的规模,店端的利润才能覆盖掉中台的成本,开始真正去赚钱。”

10月11日,人民网评称,推动医美行业回归理性,要持续推进价格与服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如新氧等轻医美机构通过低毛利、规模效应、明码标价、合规经营、全流程可追溯和标准化服务,以透明化、标准化、规模化路径,提供高性价比产品与服务,为打破行业困局提供了新思路。

02

低价=医美平权

国内医美行业长期存在“上游暴利、下游精疲力尽”的畸形格局,上游厂商凭借技术壁垒、牌照准入和渠道控制,在产业链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致使医美产品的真实成本远低于终端售价。

从事医美行业多年的秦帆透露,一款售价超万元的玻尿酸,其出厂成本可能仅为终端价格的10%-20%,光电设备厂商通过绑定耗材销售、收取高额维护费等方式持续收割利润,使得下游医美机构将最终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形成“越卖越亏、越亏越卷”的困局。

这种价格倒挂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医美机构在流量获取与生存压力下的无奈与博弈。面对平台型渠道的强势介入和消费者比价行为的普及,传统“高定价、高返佣、高营销”的运营模式难以为继。许多机构不得不通过降低热门项目的利润空间,甚至“亏本引流”,来吸引客户到店,寄望于通过后续的联合治疗、皮肤管理套餐或抗衰项目实现转化和盈利。

然而,这种以牺牲单品利润换取客流的策略,长期来看并不可持续。一方面,持续的价格下探压缩了机构本就薄弱的盈利空间,尤其对于中小型医美机构而言,缺乏规模化采购能力与多元收入结构,抗风险能力更弱;另一方面,当消费者逐渐习惯低价促销,对原价的接受度进一步降低,反而加剧了机构对促销活动的依赖,形成恶性循环。

而在医美更昌盛的韩国,再生类注射产品早已告别“暴利时代”,进入以医生技术价值为核心、产品价格透明、服务分层的精细化运营阶段。

例如,韩国主流医美诊所对聚左旋乳酸(PLLA)类产品普遍采用“产品+注射服务”拆分计价模式——产品本身定价通常在30万–50万韩元(约1600–2700元人民币),而注射费用则根据医生资历、部位复杂度单独收取,整体价格体系清晰且可预期。

资本层面的整合也加速了这一靠拢进程。爱美客对韩国REGEN的控股,不仅意味着产品源头的掌控,更预示着其将把韩国成熟的临床路径、医生协作网络乃至消费者教育内容体系引入中国。江苏吴中虽仍持有艾塑菲至2032年的独家代理权,但在爱美客深度介入后,其销售策略、定价权乃至市场推广节奏或将逐步与韩国总部协同。

事实上,国内医美产品的价格与模式都在向更成熟的韩国靠拢。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产品定价策略上,更反映在市场教育、医生培训体系、售后服务以及消费理念的深度转变中。

在韩国,消费者普遍接受“疗程制”医美,即通过3至5次分阶段注射,配合皮肤状态动态调整剂量与层次,这种个性化、持续化的操作模式,不仅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与自然度,也显著延长了效果维持周期,这种成熟生态正在被中国医美市场快速借鉴。

拥有多年医美经验的李雯表示,现在医美机构更倾向推荐“联合治疗”,包含光电、注射、联合治疗、术后护理等多个项目。她提到“过去我总是迷信明星产品,做多了项目后发现单一手段难以应对复杂的衰老问题,真正的抗衰,需要分层、分阶段、多手段、多维度综合协同。”

在联合治疗领域,新氧的布局比同行更早。据了解,新氧会整合多类仪器、多种产品,并搭配注射、光电、射频等不同治疗手段,形成系统化的联合治疗方案。其核心逻辑并非简单打包多次服务,而是从效果出发,通过多重手段实现面部全层抗衰。新识研究所在新氧青春诊所小程序上看到,极光樱花、光彩童颜、毛孔橡皮擦等很多独家项目都用到了不同的医美仪器、产品,采用了复合型的操作手法。

从某种角度来看,新氧似乎在推动一种“平权”理念,对国内一直以来医美行业被视为暴利价值链的重构尝试。

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平台直连优质上游厂商与合规机构,减少中间代理层级,推动透明化采购,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反向定制更具性价比的产品组合和服务套餐。新氧青春诊所通过集采、自建产品管线和社群运营等策略,对成本结构进行了优化,将医美营销和供应链成本降低60%-70%。

通过标准化服务沉淀用户、以规模化效应摊薄成本的连锁品牌,终将获得资本市场估值溢价的例子不计其数。

像喜茶通过全面推行门店操作标准化、供应链集约化和数字化点单系统,大幅优化成本结构,这种标准化服务显著提升了单店人效与坪效,在最近一笔战略投资中,喜茶估值超过160亿。

爱尔眼科通过标准化服务沉淀用户、以规模化效应摊薄成本的模式,形成“1+8+N”的全国性连锁布局,使爱尔眼科在A股医疗健康板块中市盈率长期保持在行业前列,“规模效应+用户沉淀”的逻辑在医美行业也正在得到验证。

对于自身的价值而言,新氧则在努力试图摆脱“中介”身份,不再单纯依靠广告抽成盈利,而是通过提供供应链支持、医生培训、术后管理等增值服务,构建可持续的服务生态。当价格回归理性,更多潜在用户将被释放,带动整体市场规模扩大,最终实现“消费者敢消费、机构能盈利、厂商稳增长”的良性循环。

随着更多企业入局、产能释放以及集采模式的探索,再生类医美消费从“高端抗衰”走向“轻龄化、常态化”,童颜针市场的价格未来大概率会继续下探,也会分化出低、中、高不同价位的产品梯队。

新氧以2999元的童颜针打响价格与模式变革的第一枪,或许只是这场行业重构的开端。接下来,更多高性价比的标准化产品、连锁化服务网络、数字化管理工具将加速涌现,推动医美从“奢侈品消费”走向“大众化健康管理”。

其实,国人的普遍审美和美商也在更新迭代。大家早已没了“医美=整形”的误区,轻医美成为很多人的日常护理选择和补充。

最近和一位爱美的女生朋友朱欣聊起来,她说以前经常空瓶的“辣妹”和“黑白绷带”现在居然都落灰了。朋友们都流行起“基础护理+规律轻医美”的保养和护理选择。她也觉得这样的方式,见效直接长久不说,价格还便宜不少。现在的她,已经一年多没买高奢护肤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