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哈工大17个”王炸“微专业清单流出,这才是未来十年就业的”硬通货“!

近期,哈工大一口气推出了17个全新的“微专业”,名单里包括“具身智能”、“低空技术”、“脑机融合”、“地外建筑“、“原子

近期,哈工大一口气推出了17个全新的“微专业”,名单里包括“具身智能”、“低空技术”、“脑机融合”、“地外建筑“、“原子级制造装备及仪器”这些听起来就充满未来感的领域,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这事儿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因为它不是简单增加几个课程,而是用一种更灵活、更务实的方式,回应了一个我们都关心的问题:大学里学的,将来工作到底用不用得上?

咱们先来看看这17个微专业具体是什么。根据报道,这批专业包括“脑机融合”、“大规模星群组网工程”、“生物智药”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名字都很“硬核”,直接对应着国家看得非常重的战略需求,也代表着未来产业可能会爆发的方向。比如这个“智算物理”,它就不是传统的物理学,而是把物理科学和人工智能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领域给揉在了一起。这门课的青年教师杨肖易说得很直接,人工智能和物理学深度融合代表着未来的趋势,开这些课就是为了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去前沿领域探索,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种“微专业”的设计思路很明确,就是“微而精”。它不追求大而全的知识体系,而是让学生在两年内,通过5门左右的核心课程加上实践训练,迅速掌握一个特定领域的核心本领。这种方式很像给主修专业装上一个功能强大的“插件”,让学生在不切换主专业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新兴领域的专业技能认证。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开放性。所有这些微专业都不是某个学院或某个校区的“私房菜”,而是面向哈工大校本部、威海校区和深圳校区的所有二、三年级本科生开放选择。这意味着,一个在哈尔滨本校学机械的学生,可以同时修读深圳校区更有产业氛围的“具身智能”课程。这种“跨校区”模式,可以看作是“虚拟大学”理念在一次小范围内的成功预演。它打破了地理上的围墙,让优质的课程资源流动起来,让在不同校区的哈工大学生都能享受到整个学校体系里最好的资源。这种做法,其实和之前被讨论的“N9联盟”那种想打破校际壁垒的宏大构想,在精神内核上是相通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哪都能学到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

这种改革的实际效果怎么样呢?从学生的选择就能看出一二。比如“具身智能”这个微专业,一下子就吸引了来自三个校区的120多名学生报名。深圳校区2023级本科生张翔焜表示,他选择这个微专业,是认为“具身智能”更趋近真正的智能。所学专业知识能迅速应用于项目实践,助他未来在机器人领域谋得理想职位。这种“学以致用、边学边用”的模式,显然很对学生们的胃口。

把视线稍微拉开一点看,不只是哈工大在这么做。不久前也有华南理工、深圳理工、福耀科技大、西湖大学等新型大学在探讨类似的合作,酝酿成立N9联盟,希望整合9校资源,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

相较N9联盟的设想,哈工大的探索,可以说为更大范围的高教改革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参考样本。它证明,传统985211高校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和机制创新,大学是可以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同时,变得更加敏捷、更贴近产业实际的。

当然,任何新事物在刚开始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跨校区上课怎么保证效果?是上网课还是哈工大不同校区同步开设微专业和实验室?不同校区的学分怎么算?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摸索和完善。

写在最后

哈工大这次微专业的“上新”,其意义远超课程表上的简单更新。它更像是对传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精准升级”。它告诉我们,未来的大学教育可能会越来越不拘泥于形式,越来越打破各种边界,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们真正学到能应对未来挑战的真本事。这对于正在为孩子选大学、选专业而发愁的千家万户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观察和思考的重要动向。它指向了一个更具适应性、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未来。而这一切,正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地发生着。

(图源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