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在这场吸引了无数军迷眼球的阅兵式中,国产100式坦克一亮相,就打破了军迷圈的“认知天花板”。
无人炮塔、两人车组、缩小的主炮口径、新能源的混合动力,该款装备的每一项设计思路,都透着“邪门”,逼得军迷们直呼,这款装备简直就是自己看了这么多年的军事杂志,就没有见过这么“离谱”的武器。

(首次公开亮相的100坦克)
无人炮塔的强大那么这款装备真的就这么离谱吗?其实,每一处“离谱”的背后,都是一次中国军工人对坦克作战理念的重构。
比如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无人炮塔。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俄罗斯T-14,德国“豹”2A-RC3.0坦克,美国“艾布拉姆斯X”都尝试过无人炮塔,这种设计,主要就是为了减少坦克乘员的生存压力。

(T14就是使用无人炮塔)
因为坦克炮塔作为安装于车体之上的战斗室,非常醒目,所以经常在战场上遭遇集火打击。
而通过遥控使用,无需人工操控的无人炮塔,就能有效防止这种情况。
但与美俄德相比,100式的无人炮塔甚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乘员直接全部安置在车体前部的装甲防护舱内,与弹药舱实现物理隔离,哪怕炮塔遭遇集火,也不会受到弹药殉爆的影响。
而且由于无人炮塔无需预留人员操作空间,尺寸更小,可以减少敌方武器命中的可能性,又能腾出更多位置安装主动防护系统、雷达设备,炮塔顶部的遥控武器站与同轴机枪形成火力互补,既能打击地面步兵,又能拦截低空无人机,可谓一专多能。

聊到100式最受争议的“离谱”设计时,很多人会说,该坦克主炮的口径只有105mm,比传统炮塔少25mm,根本就不满足“口径即正义”的定义。
在传统的认知下,这种说法或许没错。但在当下,天上飞的无人机,地面的士兵使用的反坦克单兵导弹,乃至于火箭筒这种武器,都能对坦克进行有效打击。
所以坦克炮塔必须集成各类先进装备,比如光电观瞄系统,比如雷达系统,进行相应的升级,但这些设备又需要空间利用,再加上越大的炮塔体积越容易被敌方发现集火,出于隐身和减少敌方命中率考虑,也需要缩小尺寸。

要同时缩小炮塔尺寸,又增加设备,炮塔的火炮口径就必须缩短,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炮塔缩小后,如何保证火力呢?100式用“技术破局”打破了这一矛盾,这款105毫米主炮采用了全新的身管工艺,配合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对均质钢装甲的穿深可达1000毫米以上,在火力上完全不存在任何问题。

当火力的问题解决了以后,100式就可以顺势在炮塔上集成新的武器装备,比如著名的主动防护系统。
这可是一种非常新锐的技术,据国际权威军事媒体《military watch magazine》的介绍,在俄乌战场上,乌克兰的坦克均未配备此类先进技术。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仅有少数坦克拥有此项技术。

这说明,中国的100式坦克的作战主动防御能力,已经到达了全球领先水平。据了解,这是一种可以应对火箭弹、反坦克导弹、巡飞弹等多种来袭目标的新式系统,能通过车体周围的相控阵雷达和激光雷达,提前探测到来袭目标,再发射拦截弹将其摧毁。
更难得的是,这套系统还能区分“友军目标”和“敌方目标”,避免误击。
有说法,在一次演练当中,它成功拦截了模拟敌方的无人机,却对友军的直升机“视而不见”,足见其智能化水平。

而要想得到这种技术,就必须要让坦克的信息化配置达到“满配”的水平,而这些恰巧是100式坦克的最大特色。
据了解,得益于多套智能探测设备的加持,100式的战场感知能力,已经达到了恐怖如斯的境地。
炮塔上的多部相控阵雷达和激光雷达,探测距离极深,能同时跟踪多个空中和地面目标,再加上车载无人机运用,以及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可对目标进行快速分类和威胁评估,具备快速“发现 -攻击-摧毁”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据说该车辆,仅有两人就能操作的原因,先进的AI和算法,解决了大部分的工作,两人乘员或许已经是绰绰有余。

据部分网上资料可以得知,这款坦克甚至还具有识别威胁等级能力,比如发现敌方坦克和无人机同时来袭,系统会优先引导主动防护系统拦截无人机,再让主炮锁定坦克,实现“多目标协同应对”。
再加上它能够与无人机、武装直升机共享情报,甚至接收卫星传来的战场数据,同时与战友进行配合,指挥无人作战单位进行火力投送,可以认为这款坦克完美做到信火一体。
这也难怪很多人说,100式坦克根本就不是一辆坦克,而是一个信息节点,一台带有装甲和轮子,还可以持续开火的服务器。

与此同时,还有混合动力的运用,这也是100式最具前瞻性的设计。传统坦克靠燃油发动机驱动,油耗高、噪音大,在高原地区还会因缺氧导致动力衰减。
比如,印度军队在高山高原地区出动坦克时,由于传统坦克动力受天气影响,干脆集体罢工摸鱼。

而到了现在,100式的“油电一体”混合动力系统,就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
电机的扭矩大,起步快,能让坦克在复杂地形中灵活穿梭;在哪里都如履平地,在高原地区,也不受缺氧影响。
而且由于电机启动时“高度安静节能”,纯电模式下噪音仅为传统坦克的1/5,也不会燃料燃烧发生红外特性,配合上隐身装甲的使用,绝对能做到渗透作战悄无声息。
更重要的是,混合动力的油耗相比传统坦克来说,大为降低,极大的减轻了后勤补给压力。

结合以上种种特点来看,100式坦克的“离谱”,本质上是中国军工对传统坦克作战理念的颠覆。
它不再追求“厚装甲、大口径”的传统优势,而是聚焦“隐身化、信息化、智能化、新能源化”的未来科技,用技术创新打造出一款“适应未来战争的新型作战平台”,改变了所有人的固有认知。
这不仅展示着中国国防科技的硬实力,更传递着一个信号:中国军工早已跳出“跟随式发展”的框架,开始用自己的思路定义未来武器装备的形态。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向左走?向右走?从阅兵100坦克聊聊第四代坦克的发展》
2、环球时报《【环时解读·阅兵装备看点】新型“陆战之王”首次亮相 专家:火力更猛,防护更强、信息化水平更高!》
3、直新闻《新型100坦克首次亮相堪称“梦幻”,详细解读来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