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里,要是论实际掌权时间,排第三的不是哪个皇帝,而是靠着垂帘听政把权力攥在手里的慈禧太后。这位打小出身叶赫那拉氏的女性,虽说没受过啥系统的读书人教育,可玩起权术来却比不少老臣都精明。她这辈子靠三次精心策划的宫廷政变,硬是把那会儿已经摇摇晃晃的大清,牢牢捏在了自己手里。其中有一场没多少人细说的政变特别关键正是这场政变,让慈禧彻底把自己的政治老对手恭亲王奕訢的势力给打垮了。今天咱就把这段埋在历史堆里的事儿扒出来,好好说说这俩人是咋斗来斗去,最后慈禧赢了全盘的。咱先说说这俩人咋从盟友变成死对头的。那是1861年8月,正是年富力强的咸丰帝,居然在热河行宫没了。
临终前他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把自己的六弟奕訢排除在辅政大臣名单外头。这事儿一出来,朝堂上立马炸了锅奕訢自己心里又气又憋屈,而刚当上新君载淳生母的慈禧,心里也犯起了嘀咕没了奕訢这股力量,自己孤儿寡母的,以后在宫里咋立足?就这么着,俩人因为有共同的顾虑和利益,很快就结成了政治同盟。同年11月,他们搞了场惊动全国的辛酉政变,下手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把咸丰帝生前指定的八个赞襄政务大臣全给抓了,其中像肃顺那样的核心人物,直接给判了死刑。政变成功后,奕訢可风光了,被封了议政王,还兼着领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这些实权职位,权势大得没边儿。
搁那会儿,奕訢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进宫商量事儿,直到晚上七八点才出宫,朝廷里大小事儿,没有他点头根本办不成。可正是他这独揽大权的样子,让野心勃勃的慈禧心里很不舒服,跟扎了根刺似的。在紫禁城那深宅大院里,这对曾经一起扛事儿的叔嫂,慢慢就走岔了路,明里暗里开始抢权力,矛盾越来越深。老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这俩人一个想掌权,一个不想放权,早晚得有一个彻底垮台才算完。再说说俩人在权力场上的起起落落。到了同治年间,慈禧就开始琢磨着削弱奕訢的势力了。1865年春天,她借着有御史弹劾奕訢的由头,突然下了道圣旨,把奕訢的议政王封号给撤了,这事儿让满朝文武都吓了一跳,谁也没想到慈禧敢这么直接下手。
可奕訢也不是软柿子,他暗地里找了慈安太后帮忙,还在1869年支持山东巡抚丁宝桢,把慈禧最信任的大太监安德海给杀了。这斩安的事儿,就跟抽了慈禧一耳光似的,让她在宫里丢尽了脸。可历史的风向说变就变。1875年,同治帝突然没了,紧接着1881年,慈安太后也不明不白地死了。这一连串的变故,让奕訢一下子没了靠山,势力大不如前。那时候他虽说还当着军机首辅,可早就没了当年的劲头,经常说自己生病,躲着不去上朝议事。不过凭着这么多年在朝廷里的经营,他手下的老部下老关系遍布六部,在朝中还是有不少人听他的,影响力没彻底断。直到1883年中法战争打起来,清军在越南那边打一仗输一仗,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应对得一塌糊涂,这可给了慈禧一个绝佳的动手机会。
最后咱重点说说1884年那场改变格局的甲申易枢政变。这年4月4日正好是清明节,一场早就策划好的政变正在暗地里偷偷准备。按照规矩,奕訢得去清东陵祭拜慈安太后,而慈禧则偷偷把醇亲王奕譞叫到了九公主府。根据宫里留下来的档案记载,这俩人关起门来聊了足足三个时辰,连贴身伺候的宫女都被打发得远远的,不让靠近。那几天京城的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军机大臣翁同龢在自己的日记里写最近宫里管得特别严,我们这些当大臣的,个个都提心吊胆的,不知道要出啥事儿。4月8日,奕訢祭拜完回到京城复命,等着他的却是一场天大的政治风暴。慈禧突然改了平时上朝议事的规矩,不叫军机大臣,单独把大学士和六部尚书叫过来开会,把奕訢他们全排除在外。
到了午时三刻,一道慈禧的懿旨传下来,整个朝廷都被震住了她以办事拖沓耽误事儿为理由,把奕訢带头的所有军机大臣全给罢了官,还派人查他们的错处。新组建的军机处里,全是慈禧自己信得过的人,当时就有人讽刺说这哪儿是选能臣啊,分明是用劣马代替好马,拿普通草药顶替人参,根本不管用!这场被叫做甲申易枢的政变,到这儿就算结束了。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慈禧太后才算真正把清朝的朝政大权全攥在自己手里,再也没人能跟她掰手腕。往后的日子里,大清的走向,基本就看慈禧一个人的心思了,而曾经风光无限的恭亲王奕訢,也就此彻底退出了权力中心,成了这段权力斗争里的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