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 180 年,吕后去世,汉朝政局动荡。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刘恒性格宽厚,深知民间疾苦。他继位后,立即废除连坐法和肉刑,减轻刑罚,并延续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对百姓说:“农,天下之本也。”他下令减免田租,将税率从“十五税一”降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免除田租。这一举措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
二、轻徭薄赋:藏富于民
文帝深知战争与劳役是百姓苦难的根源。他减少边境用兵,与匈奴和亲,避免大规模战争。同时,他严格控制官府开支,宫廷用度极为节俭。据《史记》记载,文帝身穿粗布衣服,宫殿不修葺,甚至要求皇后亲自织布。他常说:“朕为天下守财,非为私藏。”这一系列政策让百姓得以喘息,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国库也逐渐充盈。
三、汉景帝继位:守成与改革公元前 157 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景帝继承了父亲的治国理念,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他继续减免田租,并鼓励商业发展,废除关卡税,促进各地物资流通。同时,他重视水利工程,治理黄河水患,保障农业生产。景帝还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贵粟政策”,鼓励百姓缴纳粮食换取爵位。这一政策既充实了国库,又稳定了粮价。
四、七国之乱:危机与巩固
然而,景帝的削藩政策引发了诸侯王的不满。公元前 154 年,吴王刘濞联合六国诸侯,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果断启用周亚夫为将,三个月内平定叛乱。战后,他进一步削弱诸侯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五、经济繁荣:盛世的开端经过文景两代的努力,汉朝经济迅速复苏。据《汉书》记载:
粮仓充盈,“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百姓富足,“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诎辱”。
商业繁荣,“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这一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繁荣的盛世。
六、历史意义:无为而治的典范文景之治的核心是“无为而治”。两位皇帝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减少政府对民间的干预,让经济自然恢复。司马迁评价:“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这一政策不仅恢复了国力,还为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积累了雄厚资本。
七、尾声:盛世的传承公元前 141 年,景帝去世,太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文景之治的积累,让他有能力北击匈奴、开拓西域,将汉朝推向鼎盛。然而,后世史家认为,正是文景时期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才让大汉的辉煌成为可能。